中国经典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

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名句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

 

2、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

 

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5、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谋攻篇》

 

6、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篇》

 

7、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

 

8、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

 

9、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

 

10、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11、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

 

1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

 

13、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14、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

 

1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篇》

 

16、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yun,怒也)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火攻篇》

 

1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军形篇》

 

18、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