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青年都是最为关键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不仅仅在于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还在于青年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大的变量,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决定着社会的机体,决定着民族、国家的未来。一百年前中国青年的觉醒与选择决定了今日之中国。一百年后,换了人间,今日中国的青年——90后、00后——不仅不同于“五四”时期的青年,而且不同于中国乃至人类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青年,因为他们是网络原住民。
所谓网络原住民,是相对于网络移民而言的。网络移民是指80后及以前出生的人,经历过没有网络或前网络时代,而90、00后之所以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因为他们自出生就际遇互联网的环境,互联网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4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95后日均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互联网对年轻一代而言是先验、先天、从来就有的,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完全不能还原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某些因素。如果说人们的经验、认知建构了自己的世界的话,那么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与以往的人们事实上处于不同的世界之中。
在世界观形成上,网络原住民天然、不假思索地通过网络来把握世界,甚至认为世界就是网络所呈现的世界。网络成为一个公共世界,现实世界也是一个需要在网络这个公共世界中来展现的世界,所有的现实因此都具有了景观、秀的意味。“存在就是被感知”也被理解为只有在网络中被感知到才是真正的存在。于是,通过网络“刷存在感”成为不少青年人的真实“存在”方式,甚至生活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现场直播,很多青年也将自己活成了网络上的景观。同时,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抽离、再嵌入功能,远距离的事物与当下的事物交互影响,超越民族、区域的空间局限成为可能,从未有一代人像今天的年轻一代这样,深刻而真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种全球性的或曰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在认识世界上,网络原住民基于网络具有了以往时代无法想象的开阔视野,几乎能即时地获得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认识对象和信息来源的不仅有客观的现实世界和波普尔意义上的、作为人类一般精神产物的“世界3”,而且还有网络原住民最为熟稔的网络虚拟世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其成长和知识、经验建构中,先接触、熟悉网络虚拟世界,网络原住民因而普遍产生现实经验倒置”(reality inversion)现象,虚拟经验先于现实的经验,网络虚拟的经验、知识成为他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一种“成见”,认识现实世界的结果则表现为这种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成见与现实世界视域融合的“效果历史”。
在价值追求上,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受到互联网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特点的深刻影响,对宏大叙事有着本能的疏离,更加注重自己的“小时代”和美好生活。在价值接受上注重有创意、有意思的互动体验,乐于享受个性化定制的服务。同时,由于基于智能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的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得以无微不至、无缝而深刻地的影响年轻一代,这不仅意味着青年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娱乐化、时尚化倾向,也带来价值观的“粉丝化”倾向,即青年一代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受“偶像”“意见领袖”的影响日益明显,情感、态度在价值追求中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网络原住民的新特点是时代进步的反映,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以往世代不具备的优点。例如,他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掌握更为丰富的信息;个性更鲜明,独立性更强,文明素质总体也更高;思想更加解放,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新、创意能力;更加率真、直爽,更少忌讳和俗套;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原住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青年亚文化,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语言为工具,以显在或隐藏的话语,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微观权力作用,逐渐逆袭公共话语,倒逼主流话语,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成长中的网络原住民青年一代,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由于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甚至沉迷,以及现实经验的倒置,使得一些青年与真正的现实世界疏离,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宅”文化盛行,现实生命感受力也因之下降;注重感性认知、创意互动也容易导致认识的表浅化、碎片化;大数据的智能推送服务带来“信息茧房”的问题,即只是不断加深和累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造成对其他方面的遮蔽,反而导致知识信息的片面化;由于网络时代任何事件都以新闻被报道,而注重讲故事方式的新闻往往出现反转,青年一代也因之更加注重态度、情感而不是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网络是如此人性化地满足青年人的兴趣爱好,不仅“逢君之恶”,而且“长君之恶”,在造就一批专长者的同时,也使不少年轻人沉湎于小趣味而玩物丧志;对感性、快感游戏性的追求也使得不少人失去对崇高、厚重的追求,出现去道德、反道德、反智的倾向;对“新”与“更新”的着迷,导致没有积累的文化“疏松症”;丰裕社会使得一些年轻人丧失奋斗精神,成为“佛系青年”。总之,网络原住民的精神生活日益面临着丰富而不丰厚、聪明而不智慧的危险。
一百年前,陈独秀先生敬告青年,新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空想的”。今天对照起来,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方面都得以实现,但也不得不说,有些方面的敬告依然发人深省。比方说,现在的青年在追求和实现自主的同时,很多人却成了“低头一族”,成为了手机、网络、智能技术的奴隶;在更加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同时,不少人却在精神上“宅”起来,满足于属于自己的世界,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在网络虚拟世界攻城略地的同时,有人却在现实中成了佛系青年,丧失了奋斗的欲望;在日益讲究科学、率性的同时,也有耽于表浅、好于形式,行动落后于言语的问题。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但是,总有些思想、使命是代代相通的。百年前陈独秀先生告诫青年要“自觉而奋斗”。并说,所谓自觉是“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所谓奋斗是“奋其智能”。今日而言,青年全部价值之枢纽依然在于“自觉”与“奋斗”,而且只有最大限度地自觉挖掘自身智能,才能掌握这个所谓“智能时代”的主动权,否则就有“人工愚蠢”之虞。李大钊先生当年豪迈而浪漫地号召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今天思之,未竟之事业,舍我其谁?今日之青年,诚当勉乎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