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哲学
叔本华关于人生幸福的建议和格言(八)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创始人,生命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


1、容忍接纳不同个性的人


  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谁要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那他就绝对不应该摒弃任何人,只要这个人是大自然安排和产生的作品,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我们应该把这样一个人视为既成的事实和无法改变:这个人遵循一条永恒的、形而上的规律,只能表现出他的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那就要记住这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是不公正的,我们也就等于向这个人发出了生死决斗的挑战。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如果我们完全彻底地谴责一个人的本质,那么,这个人除了把我们视为他的仇敌,别无其他选择。因为我们只在这个人必须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与那永远不可改变的他截然不同的人的前提下,才肯承认这个人的生存权利。

 

  为此原因,要在人群当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不管这种个性是什么。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的作用,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这就是“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这条格言的含意。这种做法虽然合乎理性,但具体实施却并不容易。谁要是能够一劳永逸地躲开那许许多多的人,那他就是幸福的。

 

  要学会容忍别人,我们不妨先利用死物锻炼我们的耐性。物件由于机械和物理的必然性顽固地妨碍着我们。每天我们都有这样练习的机会。在这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从这种练习中获得的耐性应用在人的身上了。我们让自己习惯于这样的看法:别人拂逆我们的心意,妨碍我们的行动,但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一种严格的、发自他们本性的必然性,它与物体活动所根据的必然性一般无异。所以,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2、同类相和的人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令人惊讶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情方面同声相应、抑或大相径庭,会在人们的谈话中非常轻易和迅速地显示出来,哪怕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得到。尽管两个人所谈论的都是一些陌生和泛泛的事情,但由于两人根本就不是同一类人,所以,其中一人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会令对方不悦,在多数情况下,甚至使他动气。但是,同类的两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获得对方的某些同感。如果两人个性酷似,那这种彼此称许很快就会融汇而成某种完美的和谐,甚至完全一致。

 

  由此首先解释了为何平庸之辈是那样广得人缘,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的确要好的社交伙伴。这些诚实、可爱和正直的人啊!但非同凡响的人却碰到恰好相反的情形;这类人越是出类拔萃,那这种情形就越加明显。所以,当他们处于分离和孤独之中,如果有时候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与他们相似的某一毫发之处,他们就会真心地为之高兴雀跃,哪怕这毫发之处如此细微!

 

  其次,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一个人很快会找到一个与自己同声同气的人——两人犹如磁石吸引到一块似的——因为同声同气的灵魂遥相呼应。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那些秉性顽劣、资质平庸的人们当中,因为这些人大量存在。相比之下,资质优秀和突出的人本来就是稀少的。

 

  不过,即使人们相互之间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但人们在当下瞬间的情绪差异仍然会造成暂时性的不相协调和分离。每一个人的情绪几乎都不一样,这是由于一个人当时的处境、身体状况、职业、周围外在环境、头脑中匆匆掠过的思绪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原因,甚至在最和谐的人们之间也会产生不协调之处。作出所需的调节以消除这一障碍,并且引入某种共同一致的温度,这只有最高度的文明教化才能做到。

 

  众人保持同一情绪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从这一事实看得出来:只要某一客体事物(这可以是某种危险、某种希望、某条消息;要不就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某台话剧、或者音乐等)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一群人,那么,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仍然会受到刺激而在一种共同的愉快氛围下热烈地交流和真心地参与。因为诸如此类的客体事物压倒了个人的利益兴趣,营造出某种共同一致的情绪,一旦缺乏这种来自客体事物的影响,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就只能求助于个人主体了。

 

  各人瞬息万变的情绪很容易就为某个群体带来某种不一致。但正是这种不一致部分地解释了为何我们的记忆在摆脱了诸如此类的情绪的干扰影响以后——虽然这些干扰转瞬即逝,保留在记忆中的人就被理想化了,有时候,甚至是被神话了。要想得到这种好处,让别人美化自己,方式之一就是尽量不要与人见面,因为虽然记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它的美化工夫,但美化的工作可以马上开始。据此,聪明的作法就是在间隔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才重新和我们相熟的好朋友见面,因为在重新见到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注意到人们的记忆已经开始工作了。

 

  

3、他者是自我的镜子


  每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在别人身上,他除了看到他自身的低级缺点以外(亦即看到他性格、气质上的缺陷及所有缺点以外),不会还有别的东西。所以,他人之于他自己只是一个部件可以拆卸的组合体。高级的精神能力对他而言就如色、影对于一个盲人一样,都是不存在的。

 

  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到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估其实就是这一事物自身具备的价值再加上判断者的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也就把自己降至别人的水平,因为我们相对拥有的优势都消失了,甚至自己作出的必要的屈就也不为人知。

 

  既然大多数人的素质是那样低级,因而是那样的庸俗,那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跟他们谈话时,自己不再同时变得平凡庸俗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巴不得避开所有这些人,因为我们和这些人唯一能够沟通的方面,只在我们本性中的那些令人羞耻的成分。我们也会明白:面对那些傻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


【本文节选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