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哲学
叔本华关于人生幸福的建议和格言(九)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创始人,生命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




1、要么获得别人的尊敬,要么得到他们的喜爱


  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爱他。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要么获得别人的尊敬,要么得到他们的喜爱。

 

  别人对我们的喜爱总是出于私心,虽然个中原因因人而异;此外,我们获得别人喜爱的原因并不会让我们引以为豪。总的来说,我们受别人欢迎的程度和我们降低对别人思想感情的要求相等,并且我们这样做必须出于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也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容忍,因为容忍根植于鄙视。

 

  至于别人对我们的尊敬,情况就恰恰相反。别人对我们的尊敬是我们强行从别人那里、违反他们的意愿获得的,所以,别人通常都把自己的尊敬隐藏起来。别人的尊敬能够给予我们内心更大的满足,因为它与我们的价值连在一起,因为喜爱出自主观,而尊敬却出自客观。当然,别人的喜爱对于我们更有用处。


 

2、避免涉及关切他人自身的谈论


  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除了对他们自己以外,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兴趣。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别人所说的话马上就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别人无意中所说的一句话,只要稍微涉及到他们自身,就能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和占据他们的全副精神;他们也就再没有剩余精力去理解谈话的客体方面的内容。

 

  同样,推理、辩论一旦与他们的利益和虚荣心相抵触,那就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此,这些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轻易就会觉得受到别人的侮辱和伤害。

 

  与这些人客观讨论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经可能地小心谨慎,千万避免在谈话里面牵涉任何与我们面前那位尊敬和敏感的人有关的事情,或者提及或许下对他有所不利的内容,因为他们把这些话,也只有把这些话放在心里。

 

  虽然他们对于别人谈话中的真知灼见、妙语警句和优美细腻之处一无所觉和一无所知,但对于一切会伤及他们脆肉虚荣心的话语——虽然那只是相当间接地、甚至两者几乎拉不上关联——和一切能够显示出他们所珍视的自我的不良一面的讨论,他们却极度敏感。有些人甚至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如果有人在谈话中表现出理解力和思想,或者没有完全藏起这些东西,那他们就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不过,他们会在当时掩饰自己的感情。事后,那个缺少生活经验的人就只能徒劳地苦思冥想自己到底在哪里得罪了这些人。

 

  不过,基于同样的原因,要奉承和赢取这些人的欢心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判断力都糟糕透顶,那不过是偏袒他们的政党或阶层的某种言论、表白而已,根本谈不上客观和公正。这些都归之于这一事实:意欲在这些人的身上远远地压到了认识力,他们微弱的智力受制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摆脱不了意欲的控制。


 

3、与人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常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一般说来,假使我们拒绝借钱给某一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一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么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忍受。朋友之间的裂缝也就由此产生了。

 

  人们尤其不能忍受别人需要他们。一旦认定别人需要他们,必然的结果就是他们变得傲慢无礼。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我们与他们交往,经常跟他们谈话,或者以信任的方式向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变得粗鲁无礼;很快,他们就会认为我们应该忍受和容忍他们的一切行为,就会试图越过礼貌的界限。

 

  因此,适合我们与之深交的人非常稀有,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属之辈太过亲近。假如一个人认为我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我,那么,他就会马上觉得我好像从他那里偷了某种东西;他就会试图获得补偿,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因此理由,我们应该不时地让别人感觉到我们可以没有他们。这样做会增进友谊。的确,在与大部分人交往时,如果我们的态度不时流露出点点轻视的神气,那并不会产生什么害处;别人反倒会更加珍惜与我们的友谊。“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

 

  但是,如果某一人确实对我们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事实掩藏起来,犹如掩藏一桩罪行。这个道理虽然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想想看:甚至一只狗也受不了别人待它太好,何况人呢!

  

【本文节选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