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哲学
叔本华关于人生幸福的建议和格言(十)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创始人,生命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




1、与人交往,要认清他的本质


  在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确实,每一个人天生就有一副本领挤弄自己的五官,装出自己心目中的那副模样。一个人的面具纯粹是出于自己的个性而制作的,所以,这副面具跟他本身配合的天衣无缝,产生的效果几句欺骗性。一旦需要取悦他人,他就立即带上这副面具。

 

  无论如何,对一个我们刚认识不久的人,都应该注意不要评估太高。否则,十之八九我们都会失望、羞愧,甚至招来祸殃。“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一个人会在细节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无限膨胀扩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自我。这种人在大事上也不会委屈自己的本性,即使他把自己的本性伪装起来。在处理日常小事当中,如果一个人从不考虑他人,一味只顾寻求自己的方便和好处,不惜妨碍和损害别人的利益,把本属于众人的据为己有,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在这个人心中并没有公正可言。

 

  原谅和忘记就意味着扔掉我们获得的昂贵经验。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于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因为这同样的行为必将一而再、再而三变本加厉地发生。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不用对此行为多说什么,因为说话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样,我们就对他稍加劝告或者干脆不加劝告,让事情过去算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以来我们随时有可能再次遭受他给予的同样麻烦。


  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朋友断绝交往。因为如果相同的处境再度出现,他仍然无法避免作出同样的或相类似的事情。

  

  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但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性,他的自我。性格是绝对无法改正的,因为人的所有行事都出于一条内在的原则:根据这一内在的原则,在相类似的处境之下,一个人只能永远作出同样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别的。

 

  因此,假设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在我们设想的处境中会如何作为,我们千万不要以这个人作出的许诺和保证为凭据。因为,就算这个人出自真心许诺保证,他现在讨论的事情却是他并不了解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考虑他准备投身其中的处境,以及这一处境与他的性格的相互冲突之处以计算出他的行事。

 

  如果要对人的真实和异常可怜的本质获得一个必需的、清晰的和透彻的认识,那么,把书本文学上对于人的行事描述作为对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事说明,或者反过来,以后者解释前者都是很有教益的作法。这有助于我们避免错误认识自己和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但总的来说,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相互吞吃对方,文明人则相互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2、自我发展不能完全放任,也需要格言的指引


   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完全放任自留地自我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借助概念和格言获得指引。不过,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走得太远,以致沾上某种人为的性格,亦即并不发自我们的内在本性,而只是出于理性的思考,从外在获得的性格,那么,很快人们就会发现这一句话是真的:“天性被叉子赶跑,但她还是要折回头。”(贺拉斯)

 

  因此,对于在待人处世中应该遵循的某些规律,我们很容易理解,甚至能发现出这些规律并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会很快违反这些规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不应为此感到泄气,不要认为抽象的准则和格言无法指引我们的生活行为,因而放任自己。一切把理论性的规则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工作都碰到同样的情况。首要的事情是明白和理解规律准则,其次是具体学会应用这些准则。前者我们运用理性一次性就能做好;后者则需要我们进行循环渐进的练习。

 

  但是,借助持之以恒的习惯练习所进行的自我训练总是一种来自于外的约束:人的天性从来没有完全停止过对此的抗争,有时候,人的天性会出人意料都突破这种束缚。因为依据抽象的格言而作出的行为和那些发乎自然天性的行为,两者的比较就犹如一件人工制作结晶与那些有生命的组织体相比,在后者,形式和物质合二为一,自成一体。外在获致的性格与天然生成的性格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拿破仑皇帝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非天然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一般而言,这一规则适用于物理的以及人的精神领域。

 

  在这里,需要对一切造作行为发出警告:造作的行为总会引起别人的鄙视。首先是因为它是造假和欺骗,这样,它就是懦弱的行径,因为欺骗源自恐惧;其次,造作是我们对自己的某种自我谴责和贬低,因为我们试图显出一副我们认为比自己更好、但其实又不是的样子。精心打扮,假装具有的某种素质,其实就是承认自己不具备这种素质。因为我们如果真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就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无条件地放任自己的本性,完全表现出自己的本色,因为我们有必要把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掩藏起来。但这只是我们隐藏否定性属性的理由,它并没有表明冒充拥有肯定性质的东西是对的,也就是说,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3、我们需要一面镜子去完善自己

 

  正如一个人背负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所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却感觉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和陋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因此每个人都应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以及不好之处。

 

  挑剔别人缺点差错的人其实在改进着自己。所以,倾向和习惯于在私下默默留意和刻薄挑剔别人的外在行为、别人不论做过的抑或不曾做过的事情的人也因此在改进和完善着自己。因为这种人起码有足够的正义。或者足够的骄傲和虚荣心去避免作出他们经常严厉苛刻批评的事情。对于那些容忍别人的人来说,相反的说法照样成立,即“我们乞求自由,同样也会实施与人这种自由”(贺拉斯)。所以,注意和批评别人的缺点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足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我们需要一面镜子去改善自己。

  

  

【本文节选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