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哲学
尼采|美德包含受人褒扬的甘当工具的个性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是意志,历史的进程就是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1  预先认定不可知

 

  世间存在一种并非罕见的、愚蠢的谦卑,人一旦沾上它,就永远成不了认知的高手。

 

  比如,某人看到某个引人瞩目的东西转身就跑,对自己说:“你受骗了!你的感官到哪儿去了!这不可能是真的!”于是,他不再做更仔细的观察,更敏锐的倾听,而是像受到惊吓一般,退避三舍,竭力尽快将此事物忘却。他内心的准则是:“凡是与普通观点相违背的东西,我都不要看!我也够资格发现真理吗?发现真理的人已经多如牛毛了。”



2  越过小径

 

  在同羞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交往时,必须乔装糊涂;他们会突然恨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人当场识破了他们的某种温柔或热切高昂的情感,仿佛看穿了他们的什么秘密似的。假如此刻要向他们表达善意,那么最好设法让他们发笑,或者说一个使人冷静而有趣的话题,这样,他们的情感会重新冷冻起来,复归平静。

 

  让我说说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什么教训吧。在生活中,我们彼此曾是亲密无间的,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们的亲善和兄弟情谊。中间只隔一条小径。当你正越过小径,我问:“你想到我这儿来吗?”于是你就不想来了,当我再问,你已默然。自打这时起,我们中间出现高峻的山岭,湍急的河流,使我们彼此疏离。纵然我们想重新往来,也已经无能为力了!此时的你再忆及那条小径,也定然无话可说,唯有抽泣、愕然!

 

 

3  致无私的教导者

 

  人们称赞某人的美德,并不是基于这些美德对他本人有何影响,而是基于它们对大众和社会有何影响。人们在颂扬美德时,很少是“无私的”、“非自我本位的”!古今皆然。

 

  人们似乎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奋、服从、纯洁、虔诚、公正等)对德行者造成损害不可。美德是这些人强烈的本能欲望,而理性又不允许美德同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势。倘若你具备了某种真正完美的道德(而不是你向往道德的小愿望),那么,你必然成为这美德的牺牲品!可是,你的最亲近者却因此在褒奖你的德行呢。

 

  人们称颂勤奋的人,却根本无视此人的视力、思维及创意受到勤奋的损害;人们敬重和惋惜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是出于这样的评价:“对整个社会而言,失去最优秀的人,这牺牲是微不足道的!牺牲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可惜的,但更加可惜的是,个人的想法、个人对自身的保存与发展同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这就是说,人们惋惜这个青年不是因为他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亡故使社会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工具——所谓的“老实人”。也许人们会想,如果他不是如此忘我地工作而活得长久一些,是否更有益于社会呢?是的,人们已经肯定了这个益处,但他们把另一个益处看得更高、更长远:一个人牺牲了,却再次直观证明了牺牲者那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意味着,美德包含一种个性,即受人褒扬的、甘当工具的个性。当美德受到赞誉时,那些盲目地存在于美德中的本能欲望——它们不受个人整体优势的控制,是美德中的非理性——也就使个人转而为整体服务了。颂扬美德就是颂扬某些损害个人的东西,也就是颂扬那样的本能欲望:它们剥夺了人的最宝贵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力量。

 

  为了教导人养成符合道德的习惯,就必须扫除那些美德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可事实上的确存在这样的结合!比如,盲目的勤奋即是甘当工具的人的经典美德,也是发财和成名的途径、医治无聊和情欲的疗效显著的毒剂,然而,人们对于勤奋那极大的危害则讳莫如深,所有对人的教育,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吸引和好处而形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这方式一旦形成了习惯、本能和激情,就必然反对个人的根本利益,必然“有益于大众”。我常常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导致名利双收,但也夺取肌体器官的敏锐与灵巧;他它使人享受名利,也是抗御无聊和情欲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使感官迟钝,使心灵面对新的刺激而失控。(在所有时代中,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忙碌,它知道以现有的勤奋和财力将无所进展,故而只能更加勤奋,获取更多的金钱;同样,许多天才人物也是付出多,收获少!我们的孙子辈也将会是这样。)

 

  倘若对人的教育成功了,那么个人的种种美德将有益于公众,而不利于个人的最高目标,很可能造成个人精神的苦闷和个人的夭折。赞美无私者、献身者、德行者,就是赞美不把自己的力量和理性用于保存、发展、提升和促进自己和扩张权力的人,这样的人毫不考虑自己,为人谦逊,与世无争,但对他们的赞美绝非源于忘我的精神!“最亲近者”赞美无私,是因为他从中捞到了好处!假如他以为自己是无私的,他就应阻止损害个人利益的倾向,更重要的是,他应这样宣布自己的无私:他并没有对无私叫好呀!这就暗示了时下正受尊崇的道德的矛盾所在:道德的动机与道德的原则刚好相悖!道德用以证明自己的东西又受到道德标准的反驳!

 

  “你应该舍弃自己,成为牺牲品。”这句话应该由那个舍弃个人利益、也许会在“个人应该牺牲”的要求下导致自身毁灭的人来宣布,这样才不致与他的道德标准相矛盾。一旦最亲近者(或社会)为了公众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马上就会有人说出刚好相反的话:“你应该在无损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利益。”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都是对别人说教的。


   

【本文选编自尼采《快乐的科学》第一卷】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