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哲学
尼采|心灵的健康/道德/意志


尼采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是意志,历史的进程就是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心灵的健康 

  

  在医学领域,有一个受人喜爱的道德公式:“道德即心灵的健康。”为了让这公式适用起见,不妨稍做改动:“你的道德即是你心灵的健康。”因为健康本身并不存在,所以,一切界定某个东西是健康的图谋无不遭到可悲的失败。

 

  确定你的身体是否健康,关键要看你的目的、视野、精力、动力、错误,尤其是心灵的理想和想象力。如此,便会有形形色色的健康。越是让不同的个体昂起头来,越是忘却“人是相同的”这一教条,那么,我们医学家该抛却的概念就会越多,诸如正常健康的概念,正常的病人饮食,正常的病患过程等。然后,才对心灵的健康和疾病作进一步思考,并且把每个人各具特点的道德摆到他的健康中加以考虑。自然,在某人那里是健康的,在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不健康的。

 

  末了,尚有一大问题悬而未决:我们可否不患病而发扬道德呢?我们求知和求自知的渴望是否特别需要患病的和健康的心灵呢?简言之,一味追求健康的意志是否是一种偏见、怯懦。或许竟是高雅的野蛮和落后呢?

 

 


  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 

 

    我们不论在何处面临何种道德,总发现人们对人的欲望和行为作出评估,并划分等级。这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需要,什么东西对他们有益,何者为先,何者居次,何者第三……这也是一切个体的最高价值标准,个体受道德的教导,要成为群体功能的一部分,个体的价值就存在于群体功能中。

 

   由于保存群体的条件因群体而异,所以便有迥然不同的道德。时下,各种群体、国家和社会处于巨变之中,故而可以预言,将会出现种种走火入魔、旁门左道的道德。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

  

 

 

  意愿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机制 

 

  大凡没有思想的人总认为意志是唯一起作用的东西,而愿望则是简单的、现成的、不可转移的、不言而喻的。比如他实施一个打击,他以为他就是打击者;他打了,是因为他决意要打。对于一个问题本身,他根本发现不了什么,而意志则是足以使他接受因与果,而且还使他相信,他懂得了因果关系;对于所发生的之事的机制、对于一件必须完成的复杂纷繁的工作的机制,以及意志本身对实施这工作几乎无能为力,他却一概不知。在他,意志就是魔幻力量,相信意志就是相信后果的原因,就是相信魔幻的力量。

 

  于是,人们不论在何处,观察事情总相信意志是在背后起作用的原因,而远离必然和自动的运行机制。因为人很久以来只相信人(不相信物质、力量、事物等等),故而,相信因果就成了人的基本信念了。不论何处发生何事,他一律运用这个信念来观察。——这在当今仍然是十分本能的行为,是一种返祖现象。“没有原因的后果是不存在的”,“凡后果又必成原因”,这些话从表面似乎把下列较狭义的话一般化了:“凡后果均为意志造成”,“只对有意志的人才产生后果”,“从来不存在纯粹地、无后果地遭遇某种后果”,一切遭际均系意志造成(行为、防卫、复仇、报复等)。在人类远古时代,这所有的说法都是同一个意思,前面的句子并非是后面的句子的一般化,只能说后者是前者的解释。

 

  叔本华有一个假设:凡存在的只是意志罢了,于是把一个古代神话捧上了王位。他似乎从未对意志做过分析,因为他和每一个人一样,只相信一切意志的单纯性和直接性;而意愿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机制,故容易逃脱眼睛的观察。我们要对叔本华提出以下的看法:

 第一,为了形成意志,必须要有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观念。

 第二,感受作为某种强烈的刺激,亦即感受到兴趣和不感兴趣,这是对事物进行阐释的思考能力,她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工作的;这刺激可以解释为对某种感兴趣或不感兴趣。

 第三,只是具有思考能力的生物才有兴趣、非兴趣和意志;绝大多数有机体则无。

   

 

【本文选编自尼采的《快乐的科学》第三卷】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