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发布
【活动】“‘自我惊吓’的哲学咨询”工作坊顺利举行
2019-10-19




       2019年10月19日下午,由未道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 哲学未道)举办的“‘自我惊吓’的哲学咨询——‘舒缓焦虑·美好生活’系列之二 ”哲学咨询工作坊顺利举行。


  感谢尹晓龙、许怡晨、孙萌萌、吕贝克、李柏辰、韩建等朋友的热情参加和积极发言。现在就大家讨论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和大家分享。



  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中,不幸的事情在所难免,天灾人祸随时发生,例如,不正义的战争、台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等。如何面对已经受伤的事实,把外在伤害造成的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如何提高心灵承受痛苦的能力?如何理性地面对死亡?



一、“自我惊吓”的定义


自我惊吓:一种对事物的后果进行“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 的不合理信念。


经常表现:“一旦出现……天就塌了”,“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拍的了”,例如:“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不良后果: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的恶性循环。



二、“自我惊吓”的谬误


逻辑基础疗法的分析:作为大前提的信念原则上的谬误


大前提: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世界或自己就是糟糕至极、无可救药的。

 

小前提: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结论:那么世界或自己就已经是糟糕至极,无可救药了。



三、“自我惊吓”的哲学解释


“自我惊吓” 是一种信念上的谬误,其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从“相对的恶”推论出“绝对的恶”,然而,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中,“绝对的恶”是不存在的。


传统形而上学认为,恶是善的缺乏。在柏拉图那里,善的理念就是绝对、完美和永恒本身,它以自身为目的。善本身不依赖于恶才存在,不是在和恶的对立比较中才是善。柏拉图否认恶的理念,如果承认存在恶的理念,也就意味着存在“完美的恶”,这违反了理念论的原则。

 

“我本人确信无疑,没有一个明智的人会相信有人会有意犯罪,或有意作恶或做卑鄙的事情。他们非常明白,一切罪恶或是卑鄙的行为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苏格拉底

 

“世上没有为恶而作恶的人,有的都是企图从恶中获得利益、快乐、名誉而为之的人。”——培根



四、“自我惊吓”谬误的反驳


“绝对可怕、糟糕至极”的想法只是一种没有证据的想象。

 

1、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

2、如果这件事发生,难道世界就会因此毁灭?还是你会因此死去?

3、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列出比这更糟糕的,若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么样?



五、“自我惊吓”的哲学治疗


1、“积极地看!”——“深沉的痛苦让人变得高贵”

 

“事实上,只要是重大的成长,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死亡:痛苦和没落的征兆,只有在巨大的变革时才会出现。”——尼采

 

“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不幸——相反的,克服它,将你的苦难变成正面的东西” 。——尼采


2、“比较着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痛苦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对事情的糟糕程度的认定有关,而人们对不幸的判断往往存在一个比较的维度,因此是相对的。你怕什么且到底有多怕,归根到底,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

 

把自己觉得很糟糕的事情与其他事情相比,庆幸更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爱比克泰德)


3、“仅从事实而看!”——“让事实主导,而不是用感觉”

 

既然某件事情的可怕与否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是你自己的推论,那就别把事情往坏处想。根据休谟的观点,不论收集多少事实,都无法从这些事实推论出“应该”或“必须”。

 

“到目前为止,在我所见过的道德传统里,我总是发现,作者会花一点时间在一般的推论上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观察人类的活动;然后,我就会突然惊讶地发现,‘是’与‘不是’这些普通的陈述命题无不跟‘应该’或‘不应该’这类应然命题扯上关系。这种改变很难察觉,但却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应该’或‘不应该’传达了某些新的关系或肯定,必须对它加以观察或解释,同时必须提出理由,因为实在很难想象,这种新关系是怎样从跟它完全不同的事情推论出来的。”——休谟


4、“不带感情地看!”——“置身事外,学习超然”

 

在面对困境时,用不带感情的观点来看待它,把它当成“没有意志的纯知识主体。”处大变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格高尚的人会用纯然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别人,而不涉及可能跟他意志有关的角度。例如,他会观察对方的过错,甚至是对自己的仇恨和不公,而不会让自己受到这种仇恨的挑衅。他会把握自己的幸福而不会去羡慕别人。他能发掘他人的美好特质而不会希望跟他们发生更亲密的关系,他会欣赏女人的美,但不会渴求她们。他个人的幸与不幸不会对他产生剧烈的影响。”——叔本华


5、“从生死上看!”——“精彩的人生与生命长短无关”

 

别担心死亡,重要的是如何活得精彩。死亡带来的困扰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自己死亡的恐惧(无知、不确定;绝望),二是对亲人死亡的悲伤。人对死亡的态度大概有三:一是无视或搁置死亡这个问题,无知无畏,如赤子;二是不惧死亡,勇敢地面对它;三是向死而生,死亡是大自然造物的原则,应该迎接它。死亡是人类存在的必然特质,既然无法改变生死,最好的态度就是享受生死之间的时光,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彻底相信死亡没什么可怕的,那么生活着还会有什么可怕的。” ——伊壁鸠鲁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死亡是件好事。因为它无非是两种情况之一:死亡或是一种全然的虚无、毫无知觉的状态;或是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灵魂从这个世界迁移到另一个世界的转变。如果你认为死亡是毫无知觉的,就像连个梦都没有的沉睡状态,那么死亡将是难以形容的收获。死亡若真如此,那么死亡就是一种得,因为永恒不过是一场沉睡。但如果死亡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就像人们所说的,所有去世的人都在那里,我的朋友和法官呀,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如果可以跟奥菲斯、穆塞欧斯、赫西德,还有荷马交谈,有什么代价是我们不能付出的呢?……最重要的是,在那里我可以继续钻研知识的真假、对错,就和这个世界一样,在另外一个世界也一样……”——苏格拉底

 

“正视死亡、流亡、以及所有可怕的事情,日复一日,尤其是死亡。如此以来,你将永远不会有任何悲惨的想法,也不会过度渴求超出你能力所及的东西。”——爱比克泰德

 

“向死而生。”——海德格尔



六、对治“自我惊吓”的美德

 

勇敢:对抗邪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1、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幸事实,并尽可能地改变现状;

2、拒绝对未来可能事件的严重化预设;

3、把外在伤害造成的痛苦减至最低(心灵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4、不断提升自己心灵承受痛苦的能力;

5、理性或合宜地面对死亡(自己的或亲人的)。


咨询  

1391182932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