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哲学咨询”意在凸显哲学的实践性,彰显哲学的人文性。近年来,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哲学咨询” 研究进展逐渐进入大陆学界视野,已围绕“哲学咨询”之内涵本身的审视、思想资源的发掘、实践运用的阐发等维度作了诸多的探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较之于国际学界新近推进,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的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化空间,主要可概括为“五个加强”:加强经典著述译介、加强理论问题研究、 加强传统资源发掘、加强实践运用推进以及加强社会认可度等,以促使其更好地实践化、生活化,成为人们化解思想困顿、寻觅生活意义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哲学咨询 哲学践行 心理咨询
作者简介:黄传根(1987-)男,江西九江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古典认知哲学。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 16QD12);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阶段性成果。
“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nsultation)是肇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哲学主张,与之类似的称谓还有哲学咨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哲学思想治疗、哲学践行或实践(philosophical practice)、哲学心理分析(philosophical psychoanalysis)、“临床哲学”、 “人 文治疗”(Humanities therapy)、哲学顾问(Philosophical Mentoring)、哲学指导(Philosophical Guidance)、哲学交心(Philosophical Encounter)、哲学探询(Philosophical Inquiry)、哲学 辅导(Philosophical Coaching)、哲学交谈(Philosophical Consultation)、人文关怀 (Humanistic Care)、意义治疗(Logo therapy)以及哲学应用(Philosophical Praxis)等。虽尚未形成“概念”共识,但这一主张或运动之实质在于凸显哲学的实践性,以“哲学就是做哲学的活动”(Philosophyis to philosophize)为指引,密切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以彰显哲学 的人文关怀。目前,“哲学咨询”在欧美地区业已走向专业化、学科化,研究著述日渐丰实,现实影响日益广阔;我国港台地区也较早关注了这一哲学践行运动,特别是以黎建球教授为核心的台湾辅仁大学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在《哲学与文化》期刊多次开设专题然而,总体上,我国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的译介或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意在概览大陆学界关于“哲学咨询” 的研究进展,并于此基础上展望推进此领域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审视“哲学咨询”的多维视域
“哲学咨询”发端于欧美学界,大陆学界对其关注起点主要是该哲学践行主张的译介,包括经 典著述的翻译与综述性的介绍。[1]-[7]这些译介无疑为大陆学界深入了解“哲学咨询”的理念主张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而欧阳谦教授于2006年发表《哲学与思想治疗——当代“哲学咨询”及其理论应用综述的研究》应是大陆哲学咨询学术研究的开端,此后相继出现了较系统的评述性研究成果,[8]-[11]总体上强调了“哲学咨询”意在回到哲学理论实践的原点,充分发掘哲学的思想治疗功效,以恢复哲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并立足当下社会的精神健康问题推出的一种返本开新实践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学界在“哲学咨询” 理念“东渐”影响下提出了“思想分析”与“思想咨商”【思想分析即哲学家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因思想或认知上所造成的痛苦进行治疗的过程或活动,坚持“分析即是治疗”,思想分析即思想治疗,由潘天群教授提出;思想咨商以“思想症结”为对象、以“解惑、去苦”为旨向的人文关怀活动,由王习胜教授提出。】等新概念,这些概念虽有自身内涵的拓展与适用,但都承续了“哲学咨询”理念精神。
整体上,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内涵本身的审视主要有如下三大视域:
(1)“哲学咨询”之目标或价值。哲学乃爱智之学,治疗性是哲学的内在本性。“哲学咨询”的目的阐发即是对它的内涵与价值的阐发。对此,大陆学界的一些学者作了一些研究,纷纷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哲学咨询”或“哲学治疗”的哲学治疗的目标与价值, [12]-[21]归纳言之,其主要包括引导并保持思想与思维内在整体性与和谐性;重建个人价值体系并勇于面对现实困境和未来挑战;以开显启迪民智的实践智慧为指向的实践智慧彰显;提供化解个体源自生存的心灵或思想困境的哲学性“解药, 等等。概言之,“哲学咨询”凸显了哲学的生活实践关切,将哲学的理性智慧转化为实践的人文关怀,由此激发了对哲学本身的价值审视。
(2)“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关系。从历史看,“哲学咨询”是在同心理咨询(治疗)的关涉中逐渐获得独立性地位的,但学界对二者关系的认定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也成为大陆学界聚焦的“热点”议题[22]-[29]:既有强调二者在内涵上的区别,认为心理咨询聚焦改善个体心理活动、意在解除个体的心理困扰,而“哲学咨询”更专注澄清个体信念体系、通过澄清概念和洞察生活以重构问题与化解思维缠绕;也有强调二者在实践中的联系,主张它们同为联结现实生活与哲学理论的桥梁,在具体的开展过程有着相通、互鉴并共同发展;当然,更有强调二者在旨趣上的补充, 认为它们在技术原则与适用阈限上有相似性、重叠性,是“道器相融”关系。同“心理咨询”的 比鉴,成为进一步澄明“哲学咨询”内涵的重要视域,甚至关乎到它自身合法性的议题。
(3)“哲学咨询”的方法问题。“哲学咨询”是否存在方法,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诸多“哲学咨询”研究大家提出了各自的咨询方法,如瑞恩·拉哈夫(Ran Lahav)的“世界观诠释”、埃利奥特·柯恩(Elliot Cohen)逻辑基础法、卢·马瑞诺夫(Lou Marinoff)宁静法(PEACE)、阿肯巴哈(Gerd Achenbach)的超越方法法(Beyond-method method)、皮特·拉比(Peter Raabe)的四阶段法(FITT)以及黎建球的西撒法(CISA)等。然而,方法问题对于“哲学咨询”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哲学咨询”的有效性甚或合法性问题。然而,在实际中,学界尚未形成“方法论” 的共识。由此,大陆学界在引介、研究“哲学咨询” 时也注意到了此议题,并对此展开了一些探究[30][34]:或通过检视诸咨询方法以对“哲学咨询”方法论原则的确立进行了辩证性的阐释;或围绕某一上述例举的具体“哲学咨询”方法内涵本身进行探析或作出评析;或聚焦思想治疗技术或思想分析技术彰显价值中立的原则下“人文关怀”技术;或具体探索了心理超循环系统在“哲学咨询”方法中的适用以及咨询方法论视域下西方哲学践行新趋势。这些咨询方法的审视,对于进一步厘清“哲学咨询”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适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相较而言,大陆学界对于“哲学咨询”方法的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尚显不足。
二、发掘“哲学咨询”的多元资源
“哲学咨询”一直宣称是对古老哲学实践传统的复兴,是对“苏格拉底对话”的传承,而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咨询”通过对话来帮助来访者澄清并解决问题。[35]因此,在“哲学咨询”研究推 进过程中,挖掘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以吸取自身发展的必要养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陆学界的既有研究也突出了对多元思想资源的发掘。这种发掘既是为“哲学咨询”的合法性展现深邃的思想传统,也是“哲学咨询”理念适用视域下的哲学传统资源的新观照。
首先,中国哲学传统思想资源。应该说,自“哲学咨询”理念或主张进入到大陆学界视域后,中国哲学的传统思想资源很快就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对象,即从中国哲学思想资源来阐释或理解“哲学咨询”,或者从“哲学咨询”的视域来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一是聚焦《论语》阐释其对话体形式中所展现了以澄清问题实质而引导内心反省的“问答式”哲学咨询过程,蕴含了有效的咨询引导方法与言谈技巧,换言之,《论语》所呈现的“因材施教”可视为孔子于诸弟子身上开展的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哲学咨询”过程;[36],[37]
二是聚焦道家养德调心求“道”的历程中凸显出对于局限视域的超升,从而开显出崭新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此即意义治疗智慧;[38],[39]
三是聚焦庄子学说的“破执”“解惑”以求“自适”思想,阐释其本质为消除思想困顿、精神苦痛的哲学践行;[40],[41]
四是综合比较儒释道的意义治疗思想,儒家重“仁”而注重人伦教化的落实,道家重“慈”而开启自然天地奥蕴,佛教重“悲”而深化意识层次分析,以此对中华文化诸构成的意义治疗结构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40],[43]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则聚焦到某一传统文献如《世说新语》,[44]并立足“哲学咨询”的视域加以审视,从而为文献的解读另辟蹊径。总之,这些研究为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提供了“哲学咨询”独特视域,反之,也为推进源发于西方的“哲学咨询”研究开显了东方智慧。然而,相较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实践智慧,当前学界基于“哲学咨询”视域的探究仍有较大的增进空间,并且还可将此传统的关注范围拓展至更为宽泛的东方传统智慧。
其次,西方哲学思想资源。从“哲学咨询” 源发之处,西方哲学的思想资源无疑是最为直接 的,其本身可以视为对西方“理论化”哲学的反叛或纠偏,在此过程而关注到传统西方哲学的生活实践性维度。对此,大陆学界既有探究主要体现为如下进路:
一是回溯并阐发西方哲学的古典时期哲学思想所蕴意的治疗功能。诚然,这是“哲学咨询”源发的直接性的思想之源,其中受到较多关注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斯多葛学派等,或聚焦某一哲思主张的传承,或专注于某一哲学经典文献的阐发;[45]-[52]
二是聚焦探索近现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呈现的治疗性功能。这是对近现代哲学的“非理论化” 的实践哲学的关注,也是深化“哲学咨询”探究所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如关注到吕格尔诠释学、奎因信念网、拉伯纯哲学立场、诺曼生态哲学、实用主义哲学践行观等;[53]-[57]
三是比较视域下的考察。通过不同哲学家以及思想传统的比鉴,阐发“哲学咨询”或治疗的意蕴,如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现象学与佛学等。[58],[59]
上述进路无疑对于“哲学咨询”的思想资源的发掘是非常必要的,但大陆学界的关注仍偏重理论概念或范式的比附,真正的理论深度尚有不足。另外,尚有待进一步推进的是中西或东西方传统思想资源的深度比较,以基于“哲学咨询”彰显文化或文明对话新视域。
三、阐发“哲学咨询”的实践运用
“哲学咨询”本质上是对哲学实践性的张扬,从源发之处就禀赋着实践旨趣,意在密切哲学与 生活的关联。因而,对于“哲学咨询”的实践运用无疑是其“咨询”功效研究的核心要义所在。“实践运用”具体路径探索,不仅包括具体操作方法的适用,而且包括践行理念适用或借鉴。对此,大陆学界既阐释了作为“西学”的“哲学咨询” 的本土化适应问题,又将这一践行理念引入相关领域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哲学咨询”实践性。
首先,作为一种“引入”的哲学研究或实践新范式,“哲学咨询”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面临着一个适应性、本土化问题。为此,大陆学界一些学者作了诸多有益的思考[60]-[63]:有的主张“哲学咨询”应借鉴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的经验,同时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来发展自己;有的分析了制约“哲学咨询”在大陆发展面临的诸消极因素,但必须重视哲学的实践价值以拓展“哲学咨询”发展的更大空间;有的认为哲学践行中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通过普及哲学智慧、深化对哲学践行的认识来大力推进其发展;有的强调“哲学咨询”并无丰富的实践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其在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少的障碍;有的坚持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生成的“思想症结”必然带有中国心理、中国思维、中国方法、中国价值和中国判断等中国特质,消解具有中国特质的“思想症结”,需要承载和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咨商”理论基础,把握和实现具有中国特质的生命意义诉求及其生存和生活的价值目标;有的则认为儒释道三家皆重视安身立命、追求真善美,与意义治疗的思路有相通之处,可以作出现代诠释以创立有自身特色的意义治疗机制与理路。可见,对于“哲学咨询”的本土化问题,大陆学界较多地关注到了本体思想资源与现实实践,探索了如何将作为“西学”的“哲学咨询”的处境化、中国化。实际上,“哲学咨询”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变革的因素之一,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大众化、提升哲学的人文性以及彰显哲学的实践性。
其次,“哲学咨询”亦非纯粹的哲学理论构建,更是意图摄入生活的哲学践行运动。因此,“哲学咨询”研究无可避免地关注到其于诸领域的运用。大陆学界对此的探究主要是立足一种理念主张的借鉴,即认为“哲学咨询”所倡导的思想剖析、 价值再塑、哲理对话等主张在相关的议题,如哲学大众化、核心价值观践行、心理痛苦治疗、悲伤辅导、抑郁症治疗甚至面试理念革变等[64]-[69] 具有启迪意义。而更为显著的是,更多的研究成果聚焦了“哲学咨询”在高校德育抑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70]-[73]:或立足“哲学咨询”倡导的平等对话、问题导向等理念,或聚焦“哲学咨询” 的交互式、疏导式的具体方法,或将“哲学咨询” 的过程视为教育的过程,阐述其之于革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诸弊端、继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重要启迪与意义。应该说,将“哲学咨询”与高校德育或思政教育关联是大陆学界的一大特色,无疑对于后者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调适,激发了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与平等性。实际上,高校德育或思政教育曾发挥了一种思想疏导与教育的职能,也具有某种程度上“哲 学”理论性。然而,大陆学界既有的研究也在“哲学咨询”的精神实质尚有不足,进而对其实践适 用上显得较为初浅,甚至常常将它与“心理咨询” 混同。
四、展望“哲学咨询”的拓展路径
综上所述,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作了多方面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较之于国际学界新近进展,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 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介绍性的阐发偏多,原创性的研究较少。而“哲学咨询” 作为一种哲学的实践性趋向,对于传统的“理论化哲学”或“书斋式哲学”是一种突破,其意在彰显哲学本身所应禀赋的人文关怀,从而助于化解生活实践境遇中的思想困顿。为此,针对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基于“哲学咨询”研究新近进展,笔者认为大陆学界可从如下维度继续推进该领域的探究,以促使哲学真正走向生活实践、发挥其“咨询”功效。
第一,加强“哲学咨询”相关著述的译介。相较于大陆地区,“哲学咨询”在欧美地区、港台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丰富的经典性、原创性的理论著述。这些著述无疑是当前“哲学咨询”研究的基础,为此,通过对相关经典性著述的译介,无疑利于大陆学界更为全面地了解“哲学咨询”,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视域。因此,有志于从事 “哲学咨询”研究的学者或机构,不妨认真组织学术力量,搜寻、整理并精选相关著述进行系统性的翻译抑或介绍。
第二,加强“哲学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新兴哲学践行运动,“哲学咨询”的研究总体上仍有较大的增进空间。大陆学界在关注欧美国际以及港台地区学术进展的基础上,能否做出独特性的理论贡献就关乎到能否做出自身的学术贡献。为此,大陆学界应该加强“哲学咨询”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立足自身的学术资源与传统,对于“哲学咨询”研究中的关键性理论议题做出富有原创意蕴的研究,如“哲学咨询” 内涵界定、方法确立、实践原则等理论问题。这些在国际学界也仍尚未形成共识,而大陆有志之士应可在此方面作出独到的学术贡献。
第三,加强对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的发掘。“哲学咨询”需要从诸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获得思想资源,需要让传统的智慧走进当下的生活实践。围绕“哲学咨询”的思想资源发掘,无疑首先是恢复哲学与生活的关涉,复兴哲学思想的实践传统。换言之,让古老的哲学传统与现实的生活实践紧密地关联起来是“哲学咨询”研究域的生长点。但从目前大陆学界在“哲学咨询”思想资源的发掘上,仍有极大的可为空间。这不仅是对“哲学咨询”兴起的西方哲学实践传统的思想背景溯源,更包含对中国或东方古典哲学智慧的阐发。实际上,从“哲学咨询”理论实践来看,富有实践品格的中国或东方传统哲学禀赋了独特的思想治疗功效,其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可以为“哲学咨询” 提供别样的思想资源。
第四,加强“哲学咨询”的实践运用的推进。“哲学咨询”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践行运动,在加 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的同时,无疑更需要彰显其实践性、运用性。因此,就需要促使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斋”走向“生活”,在密切生活实践的关涉深化哲学在具体事务中的运用,从而将哲学的理性精神、启蒙智慧渗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大陆学界对“哲学咨询”实践运用仍有可进一步深化的广阔空间, 未来推进的方向应是“哲学咨询”的职业化。
第五,加强“哲学咨询”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目前,大陆社会正处于转型进程中,衍生了诸多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哲学咨询” 为社会所认可,这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提升其影响力。而举办工作坊、研讨班、培训会等形式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凝聚学术的力量,而且有益于提升公众的认知,甚至有利于培育未来的职业性人才。2018年8月9-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的首届“哲学咨询”工作坊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马里诺夫. 柏拉图灵丹: 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 [M]. 郭先上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马里诺夫. 哲学践行及其在东亚的再现[J]. 王荣虎译, 安徽大学学报, 2016,(5): 27-35.
[3]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 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J]. 杨征源译, 安徽大学学报, 2013, (5): 30-35.
[4]埃利奥特·柯亨. 21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将哲学应用于心理学[J].丁晓军译, 南京大学学报, 2013,( 4): 5359.
[5]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艳. 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 南京 大学学报, 2013(, 3): 139-148.
[6]杨希. 国外“思想咨商”相关研究概要与检视[J]. 安徽 师范大学学报, 2014(, 2): 141-145. [7]周永生.哲学咨询在北美的生存状态略窥[J].现代哲学, 2008(, 4): 122-127.
[8]欧阳谦. 当代西方应用哲学的新发展——关于“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之道[A], 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 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浙江大学、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2008.
[9]欧阳谦. 哲学咨询: 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J]. 安徽大学学报, 2012(, 4): 20-25.
[10]陈红. 哲学咨询的兴起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 2012,(4): 26-31.
[11]龚艳. 哲学咨询: 个新兴的哲学实践领域[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444-447.
[12]喻岚、魏长领. 新时代呼唤哲学新作为:哲学咨询的当代价值[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9,( 2): 78-83.
[13]白新欢. 哲学的思想治疗功能与机制[J]. 华侨大学学 报, 2018(, 1): 5-12.
[14]张利增. 哲学咨询的诠释学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 2014(, 3): 129-137.
[15]刘丹丹. 哲学咨询与个体生存困境[D],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16]丁晓军、喻丰. “揭示预设”作为哲学践行的核心策略[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8(, 3): 117-122.
[17]潘天群. 分析何以能够治疗: 思想分析的方法论[J]. 安 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3(, 5): 540-543.
[18]倪策平.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功能[D]. 安徽大学, 2018.
[19]黄渊基. 论哲学咨询的功能[D]. 中南大学, 2011.
[20]倪新兵. 哲学咨询视野中文化对精神疾患的塑形——兼论哲学咨询师的“价值中立”问题[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 8): 105-111.
[21]潘天群. 哲学践行的分析哲学路径[J]. 江苏行政学院 学报, 2013(, 3): 13-16.
[22]杨玉昌. 哲学咨询、心理咨询与教化哲学[J]. 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9(, 2): 63-70.
[23]李林. 改善心境: 哲学咨询与心理学咨询的共同目标 [J].宁夏社会科学, 2015(, 5): 11-15.
[24]周卓. 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互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86-90.
[25]卫春梅. 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异同[J]. 安徽大学 学报, 2013(, 5): 46-51.
[26]钟振翔. 哲学咨询: 精神疾病的新视角[J]. 医学与哲学, 2012(, 3A): 37-38.
[27]刘将、葛鲁嘉. 哲学心理咨询的兴起与展望[J]. 心理 研究, 2011(, 4): 8-13.
[28]杨希. “思想咨商”与“心理咨询”的关联与差异[J]. 贵 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5(, 4): 8-13. [29]金寿铁. 哲学的实践价值和治愈功能[N]. 中国社会科 学报, 2018-04-24(002).
[30]张利增. 哲学咨询方法辩证[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 2): 127-132.
[31]陈红. 马瑞诺夫哲学咨询方法分析[J]. 兰州学刊, 2015(, 8): 105-108.
[32]潘天群. 思想分析的理论预设[J]. 安徽大学学报, 2014(, 3):10-14. [33]陈红、赵豆. 心理超循环系统模型在哲学咨询中的运 用[J]. 系统科学学报, 2017(, 2): 7-10.
[34]陈红. 苏格拉底方法的复兴: 一种新的哲学践行范式 [J]. 安徽大学学报, 2014(, 3): 22-26.
[35]陈红.哲学咨询的兴起与发展[J]. 安徽大学学报, 2012, (4): 26-31.
[36]陈红、倪策平. 孔子哲学咨询思想探讨[J]. 河南科技 大学学报, 2016(, 2): 47-53.
[37]冯周卓、黄渊基. 孔子的人生哲学咨询方法初探[J]. 船山学刊, 2009(, 4): 104-107.
[38]吕锡琛. 道家养德调心的意义治疗思想蠡测[J]. 道德 与文明, 2002(, 5): 39-43.
[39]吕锡琛. 道家的意义治疗智慧[J].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2(, 4): 415-416.
[40]王贤. 庄子思想的哲学咨商资源[J]. 淮北师范大学学 报, 2015(, 2): 35-39.
[41]王冰杰. 庄子哲学的治疗思想探析[D]. 西北大学, 2017.
[42]林安梧.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J]. 道德与 文明, 2002(, 5): 44-49.
[43]林安梧. “儒道佛”·“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 疗”[J]. 江南大学学报, 2011(, 5): 5-16. [44]潘天波. 哲学咨商: 解读《世说新语》新视域[J]. 社会 科学论坛, 2016(, 6): 69-78.
[45]丁晓军. 哲学何以治疗——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治 疗思想探微[J]. 兰州学刊, 2018(, 4): 82-91.
[46]卫春梅.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哲学咨询[J]. 安徽大 学学报, 2012(, 4): 32-38.
[47]付粉鸽. 合乎自然而内心宁静: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治疗 智慧[J]. 西北大学学报, 2017(, 1): 91-99.
[48]毛华萍. 伊壁鸠鲁的“哲学治疗”解析[J]. 江南大学学报, 2007(, 2): 16-18.
[49]刘良华.伊壁鸠鲁的生命教育及其哲学治疗[J]. 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 2014(, 4): 138-145. [50]丁智琼. 哲学是一个诊所——谈塞涅卡对发怒的哲学治疗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 33-35.
[51]吴欲波、曹欢荣. 爱比克泰德论治疗对象与哲学治疗 [J]. 湖北社会科学, 2010(, 5): 103-106.
[52]包利民、吴广瑞. 柏拉图与“快乐论者”:盟友还是敌手?——哲学治疗的“加法”与“减法”[J]. 浙江学刊, 2011(, 4): 29-35.
[53]黄筱慧.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 2): 165-169.
[54]丁晓军. 基于奎因信念网的思想分析进路[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3(, 5): 544-548. [55]戎雪枫、杨春瑰. 评拉伯纯哲学立场的哲学咨询观[J]. 安徽大学学报, 2014(, 3): 15-21. [56]陈红.诺曼生态哲学咨询诠释:生态关系与生态重述[J]. 江海学刊, 2017(, 4): 49-54.
[57]李林. “哲学践行”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J]. 河南师范 大学学报, 2014(, 6): 18-22.
[58]赖成彬、张平.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比较[J]. 学术探索, 2013(, 5): 1-4.
[59]徐献军. 哲学治疗: 从现象学到佛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8(, 7): 84-88.
[60]高超、赵一璠. 哲学咨询在我国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J]. 东北师大学报, 2011(, 1): 202-203.
[61]李林. 哲学咨询的实质及其在中国发展的障碍[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 1): 41-47.
[62]王习胜.“思想咨商”及其中国式问题论要[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4(, 2): 134-140.
[63]丁立平. “意义治疗”的本土化思考[J]. 中南工业大学 学报, 2002(, 4): 418-419.
[64]冯周卓、黄渊基. 哲学咨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作用[J]. 求索, 2010(, 4): 89-91.
[65]张志杰. 哲学践行视阈下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前沿, 2014(, 12): 49-51.
[66]武永江.大学生心理痛苦的哲学治疗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7]胡可涛、易外平.从“意义治疗”到悲伤辅导——弗兰克尔“意义治疗学”的应用价值初探[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9-13.
[68]刘芳. 抑郁症的哲学践行治疗路径[D]. 南京大学, 2018.
[69]杨春瑰、于婕. 基于思想分析的面试新理念[J]. 安徽大学学报, 2016(, 5): 36-40.
[70]黄渊基.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咨询的应用[J]. 当代教育论坛, 2014(, 5): 39-46.
[71]王艳. 思想咨商的本质与功能——基于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的视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 2): 160-164.
[72]刘孝友. 思想咨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 的转变[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 6): 15-17.
[73]王习胜. “思想咨商”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 感”[J].教学与研究, 2018(, 1): 105-110.
【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