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谈话疗法长期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特有方法。其实,哲学咨询也是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 代甚至更早。现代心理咨询活动中充斥着浓厚的哲学咨询意味,而哲学咨询又必然要走向思想的治疗之路。作为一种 方法和手段,谈话疗法是工具性的,在心理咨询和哲学咨询中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谈话疗法; 心理咨询; 哲学咨询; 思想咨商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13AKS013)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思想咨商研究” ( mxk03012) 。
作者简介: 杨希(1982-) ,女,安徽当涂人,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安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和思想咨商。
早在19世纪,谈话疗法( Talk Therapy) 就被心理学家所采用,它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心理和心灵之“惑”的有效方法。今天,谈话疗法更是被心理咨询师们广泛使用,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谈话疗法是心理咨询的独特方法。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界兴起一种哲学实践( Philosophical Practice) 或哲学咨询(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的运动,从事哲学实践或哲学咨询的学者们也在使用谈话疗法。这就给人们造成了这样的认知困惑: 谈话疗法究竟是心理学的还是哲学的?
一、谈话疗法:心理咨询与哲学咨询的共同方法
谈话的原初意义是两人或多人通过语言、文字等表意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活动。应该说, 自从人类存在有意识的交往活动时,谈话就已经存在。从理论上说,最初出现的谈话也有治疗的意义,因为,谈话是倾诉与倾听的双向交流过程,不仅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而且具有着“意义”引领和心灵慰藉的向度,正是通过 “谈话”,个体的人避免了自我的孤独,融入了他者的世界,成为群体和社会的一员。当然,这样去看待“谈话疗法”未免过于宽泛,人们今天所谓的 “谈话疗法”是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特定含义是指它的针对性,它是针对被谈话者的心理的或思想上的困惑而开展的治疗活动。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把谈话疗法看做是心理咨询的别名,这是因为在心理咨询走向成熟化和 职业化的过程中,谈话疗法立下了汗马功劳。心理学定义的谈话疗法也即心理咨询,是指两个人通过相互交谈的方式对于患病个体的情绪、行为进行系统化的处理,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协助咨询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1]395-398 早在 1900 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时就对潜意识进行了最初探索,开始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谈话治疗实践。时至今日,心理学意义的谈话疗法或者说是“咨询”活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给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固化认知,即凡是采取“谈话疗法”就是在进行心理咨询。
事情的转变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界有些哲学从业者深感近现代哲学越来越抽象 化、书斋化而远离了常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禁锢了哲学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丧失了哲学为常人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试图重塑苏格拉底的哲学风格,探索哲学实践和哲学咨询的践行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学者们汲取了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精髓,使用了谈话疗法。他们甚至认为,谈话疗法应该是哲学的,因为西方哲学的鼻祖性人物苏格拉底就惯用“精神助产术”的谈话疗法。苏格拉底自称“一无所知”,但是他的“谈话”却是具有逻辑预设的,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前理解”的,或者说他是借 “无知之名”而实现了与谈话者达成认知共识的。当然,苏格拉底在谈话中是保持着一种特有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以便谈话对象不设心防进而使其思想更加清晰,以实现对其谬误认识进行矫治的目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先秦百家、孔子及其后世也都有过大量的、类似的、有预设的且带有治疗意义的“谈话”。孔子思想的主要承载——《论语》,原本就是以语录和对话体的方式记录了孔 子与其弟子的言行,特别是以“谈话”的方式呈现了孔子为他人解惑的思想,并成为千百年来国人开启蒙学、自我教育的原典,它在有意无意之间 “医治”了无数后人的无数思想之“惑”。
因此,把谈话疗法仅仅圈定在心理咨询的范畴之内,认为它是心理咨询的独特方法,这是对谈话疗法的一种误识,这种误识是不利于充分发挥 “谈话疗法”的应有功能的。
二、哲学谈话:对心理治疗的补充和拓展
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注重运用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情况进行了解和把 握,它保留并坚守着“价值中立”的原则,这既使得心理学保持了“科学”的地位,也给它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明显的情况是,很多心理疾病如果让心理咨询师仅仅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治疗将感到束手无策。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说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小艾,因为面临着考研选择问题而思想纠结: 想考一个理想的名牌大学,却担心考不取; 报考本校把握较大,又觉得没出息。选择的纠结让她吃不香、睡不着,动不动就发脾气,也不爱搭理别人……。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小艾出现了焦虑、抑郁、烦躁、社会功能减退等诸多表征,结合其持续的时间情况看,应该将其诊断为强迫性穷思竭虑症。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论,强迫症、强迫思维属于很难治愈、容易反复的病症。神经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强迫症、强迫性思维患者会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心理医生治疗这类病患者时往往会采用抗强迫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病患者的强迫症状有所改善,但是,这样去治疗往往治标难治本,所以需要治疗师制定订长期的治疗方案,还要做好治愈后会反复发作的推论。
但是,思想咨商师却不会像心理咨询师那样看待小艾的问题。他们会让小艾理清纠结的头绪,比如,先将其纠结行为的后果进行价值澄清,画出利弊得失的价值比较图列:
考本校之利 | 考本校之弊 |
1.导师和专业都是自己喜欢的 2.适应时间短,很快就能进入专业研究 3.考取公费生的可能性大 4.有喜欢的老乡同学在本校,可以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5.教育界对本校声誉挺认可,将来回家当老师也很好 | 1.不能上理想大学 2.失去一次挑战机会 |
小艾经过认真思考后,以报考本校利弊为题 一一陈列自己的回答,写完后小艾既轻松又明确他给出了自己选择——报考本校,从选择的纠结中抽身出来。从小艾给出的图列中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考本校之利有5条,而考本校之弊仅仅2 条。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艾内心是有选择倾向的,或者说是前文所述的“前预设”、“前理解”的。
对于单纯的选择冲突之惑,通过利弊(价值) 图列一般即可得到相对解决。但是,小艾的困惑 更多的在于无法摆脱“纠结”的痛苦感,这与她内向、固执、好胜、追求完美等性格,以及形而上学的认知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比如,小艾曾经 100% 地相信——“如果我考不上研究生,就是个失败者”。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认知方式。如何帮助其修通认知谬误呢?
思想咨商师或许会采取这样的苏式谈话:
思想咨商师:如果你考不上研究生,就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对此,你100%相信,是这样吗?
小艾:是的。
思想咨商师:那不考研是万万不行的。
小艾:也不是,我妈说我现在这种精神状况还不如不考,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我有时候也想,就做个平凡人不行吗? 但一想到父母在村里为我而骄傲的样子,就又觉得那样回去是没脸见人的。
思想咨商师:所以,你很犹豫。考研对你来说不仅是给父母脸上添光,也使自己有面子,是吗?
小艾:是啊。我们当地人都知道我学习好,夸我能干,说我将来一定有出息。
思想咨商师:是的,你过去的表现以及上大学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你是很能干的。你还想证明什么呢? 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吗?
小艾:不是! 哎,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我学习就是为了别人。
思想咨商师: 你说呢? 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需要呢?
小艾:我不知道。
思想咨商师: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你的前男友,他只想考本校,因为那样有把握通过,又能找到好的导师,以后进入社会找份好工作也相对容易。你当时觉得他没出息,现在,他已经像他所说的在本校读研,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你还仍然觉得他没出息吗?
小艾:不! 他这样也挺好的。记得当时他对我说,他不想把自己逼得太狠,弄得太累。现在看来,他说的是有道理的。我就是把自己逼成这样的。
思想咨商师:好,现在我再来问你,如果考研结果不理想,就是个失败者,对此,你的“相信”程度是多少?
小艾:比原来少一些,大概40%。
思想咨商师: 好的,现在我们来写新的信念,你将如何写呢?
小艾:如果我考不上研究生,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我可以在其他方面发展。
思想咨商师:还可以加上一句,只要我努力过就问心无愧。
小艾:对! 只要我努力过就问心无愧,也不会后悔。
思想咨商师:现在你对新信念“相信”的程度是多少?
小艾:很多,大概80%。
思想咨商师:好的,请你把新信念写下来,回去以后可以反复提示自己。
小艾:好的。如果考研没通过,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失败者,只要我努力过就问心无愧。
小艾的原有核心思想“如果我考不上研,就是个失败者” ( 100% 的相信) ,转变为“如果考研 没通过,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失败者,只要我努力过就问心无愧。”然而,生活是现实的,甚至很多时候现实会有些残酷,又会有多少事情一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必须”、“应该”呢? 恐怕生活的美好恰恰在于种种不如意的缺憾。对于追求“应该”、“必须”完美设想的小艾而言,两难困境绝对是不完美,充满着失控感。加上小艾内向型气质特征,偏重于自我内省,向内心寻求解决之道,苛求自我,一旦遇到适当的诱因,“惑”的痛苦感受以及行为上的不适症状就会接踵而来。
哲学实践或思想咨商与心理咨询有一种重要的区别,就是在谈话中注重对来访者的认知进行 逻辑分析。[2]532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之惑中含有大量认知之惑,这些认知之惑虽然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根源却在于逻辑的混乱。思想咨商师往往会采取“澄清概念、分辨层次; 清理矛盾、追问可能; 揭示预设、辨析共识; 合理推导、严格求证”[3]81等逻辑分析技术澄清来访者的认知之“惑”,以达到消解其思想之困惑的目的。法国著名哲学咨询师奥斯卡·柏尼菲( Oscar Brenifier) 就曾设计了一个苏格拉底谈话情境,即谈话对象只能说 YES/NO,通过层层追问,最终逼迫谈话对象承认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这是具有某种 “破坏性”程度的谈话,很多谈话对象都体验到了或多或少的不适感受,其意义也正是通过不适感而打破谈话对象的原先持有的观念平衡,或逻辑自洽性,从而达到某种“内窥”,帮助人们检视自身、逻辑澄清,通过先破后立,帮助谈话对象的理顺认知,促其成长。当然,在认知心理学中,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 CBT(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辩证行为疗法 DBT(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以及逻辑基础疗法 LBT( Logic-Based Therapy) 等也越来越关注来访者的认知问题,以至于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认为,“分析即是治疗” [4]540 。当然,仅有逻辑分析是不够的,唯有在逻辑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才能真正让思想困惑者从纠结中开脱出来。
三、哲学谈话治疗:路在何方
借助于谈话疗法,现代心理咨询已经走向了科学化和职业化的道路,而且在世界各地心理咨询也都走向了市场化。心理咨询师可以挂牌营业,有相对稳定的客源和收入,其资质也可以得到国家的认证和评估。应当说,心理咨询发展历程中累积的多种工作方法是适用于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的,尤其是其科学实验方法,比如,测量技术等。然而,从现有的材料看,思想咨商忽视了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使其知晓度和公众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思想咨商应该向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习,学习它们的开放、包容、融合的态度。现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将大量的哲学概念、范畴用学科话语重新翻译而移植过来,并形成了系统的心理学学科语言。以至于在实际的谈话疗法中人们根本无视心理咨询中浓厚的哲学 味道和深重的哲学影响,而坚持将源出于哲学家的谈话疗法看做是心理咨询的特有方法。
哲学是什么? 它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主要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世人往往觉得哲学原理深奥、晦涩难懂,实用性不如其他学科。正是因为这种误读,或者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懂得哲学家们所谓的哲学,以至于在世界观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出现偏差,难以理清生活、工作、生存意义方面的头绪而带来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造成精神痛苦,这个时候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请教于哲学家帮助治疗。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哲学家认识到,现代人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思想之惑,人们所体验的焦虑、紧张、抑郁、困惑等不良感受,其实是可以通过哲学方法得到化解的。哲学的谈话方式有助于人们实现明晰的自我认知,而哲学大师们的至理名言是可以成为为思想困苦的人们进行排 忧解惑的资源。真正的哲学家理应是思想咨商师、哲学实践家。但是,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能否如同心理咨询那样走向科学化、职业化、市场化呢?
我们知道,心理咨询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这是从业者必须履行的职业操守,现实的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从业者们也曾宣称“价值中立”,但是这种宣称其实仅仅是一种态度而难以成为职业操守。原因很简单,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充满着无法摆脱的“前预设”,“价值中立”仿若苏格拉底“一无所知”的虚伪宣称,因为,没有价值引导,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将无法在信仰或信念层面帮助来访者解决思想之惑的,而“价值”介入所带来的困境是,如何以某种“价值观念”统一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如何给出冲突的价值选择之间的层次或序列,这是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者在从业之前就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开展咨询活动,便建立了“师生式”的咨询关系,甚至在来访者选择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时,思想的治疗也就悄然展开了。借用于精神分析哲学的观点,来访者选择了哲学咨询、选择思想咨商师,其实就选择某种师生关系以及精神导师式的治疗,这是来访者的隐喻要求。
再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虽然都以消除求助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为目的,但是在心理学学 理上却是有着明确的界限: 前者是“协助解决”,仅在协商和帮助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后者却是 “矫治”,带有强制性的矫治和调治。
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职业化认定中也是分别对应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有着明确的边界,对应于此,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又该当作何种考量呢? 此外,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之所以被人们认可, 是因为它们是“科学”的——有效地使用了科学实验的方法,而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最常用的方法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没有“科学的”方法支持,这是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容易遭受抨击而难以还击的“软肋”,既然连起码的“科学”方法都没有,又何谈操作的规范性和监督的有效性,更遑论其行业的科学化、职业化、市场化了。
总之,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的“谈话疗法”, 是心理学的也是哲学的。有些心理学者仅凭心理咨询渠道成熟地使用了“谈话疗法”,并由此而认为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应该从属于心理咨询,应该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流派或分支,这种认识是有待商榷的。谈话疗法作为一种帮助来访者解除思想“惑”的方法,单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的确有比药物安慰剂有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但相对于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心理层面的问题终究是低层次的问题,唯有走向信仰或信念的层面,人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痛苦的开脱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哲学咨询或思想咨商应该是心理咨询的补充,是其使命的承继者和拓展者,它们之间的接力棒或说内在的关联点恰恰在于它们都在使用“谈话疗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习胜.思想分析基本问题论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5).
[3]张建军,等.关于分析哲学与辨证哲学的对话[J]. 江汉论坛,2013(9).
[4]潘天群.分析何以能够治疗: 思想分析的方法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5).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