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 王伟光 著 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2014年第1版
(一)作者简介
王伟光,1950年出生,山东海阳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代表作有《利益论》《社会矛盾论》《王伟光讲习录》《王伟光自选集》《哲林漫步》《社会主义通史》等。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二)内容提要
《新大众哲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七个方面围绕时代问题展开哲学诠释,力求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明,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进程中,力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这是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大众哲学》应当担当的历史重任和奋力实现的目标。
(三)章节目录
第一卷
插上哲学的翅膀,飞向自由的王国——哲学导论
与时偕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立足中国实际"说新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二卷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唯物论总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论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意识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观
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信息论
第三卷
用辩证法看问题——辩证法总论
学会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要把握适度原则——质量互变规律
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
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系统论
把握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
第四卷
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总论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认识的秩序和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根本认识路线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表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一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卷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总论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
做历史发展的促进派——历史选择论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利益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观
第六卷
深刻洞悉价值世界的奥秘——价值论总论
合理地进行价值评价——价值评价
用双手创造美好的世界——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遣
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言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第七卷
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总论
人生的航标和灯塔——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穿过迷雾寻找光明——种种人生问题的正确解读
为人类幸福献出自己的一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四)精彩摘要
哲学与常识
公鸡打鸣后天就亮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穿上棉袄人就暖和了……这些都是人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情,从来没有骗过任何一个人。天长日久,这些就都成为了常识。
常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经验感受和认识。常识是人类社会世代经验的积淀。常识的特点就是“经验”,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理性处理的。
常识不完全是错误的认识。常识有两种:一种原本是科学的发现,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转变成为常识了。比如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在哥白尼(Coper-nican,1473-1543年)时代是伟大的科学发现,今天则成为常识;一种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比如,开水会烫伤人、海水是咸的。常识反映了事物现象,对事物本质往往没有深究。
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概归人常识,但常识也有错误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天不是公鸡喊亮的,太阳也不是东升西落,棉袄本身是不会发热的。常识体现出来的感觉的真实、现象的真实与背后的真正原因、真实情况往往有很大差距。
哲学是对常识的理性超越,仅仅用常识是理解不了哲学的。从现象来看,哲学好像一种“胡思乱想”,甚至还是对常识的一种颠覆。所以当我们简单地把常识与哲学搅到一起的时候,不仅得不出有用的结论、明确的答案,反而会滋生出莫大的迷惑,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