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介
哲学践行的过去和现在
( 一) 远古时期
在产生哲学家的任何文化或文明的每一个时代,我们都可以在他们中间找到践行者。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在哲学的初期确实如此。古代印度、古代中国以及古代希腊的最初哲学传统,如果不是更注重践行的话,至少都是同等重视践行与理论的。
在古代印度,哲学与宗教有时几乎是不可分开的。然而,包括《奥义书》《薄伽梵歌》以及 帕坦伽利( Patanjali) 的《瑜伽经》这样的正统文本,都富有规范性的箴言以及非宗教约束的践行,它们都可以被合理地看作是属于哲学的。佛教作为一个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印度哲学的一个非正统学派,也包含了世俗的部分,这些世俗部分的理论、践行以及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无疑使其有资格作为哲学践行的一种形式②。
在古代中国,老子与孔子是典型代表。老子的《道德经》是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有抽象性,又最具有实践性的伟大哲学。就孔子来说,他传播了一系列的箴言和礼仪,这些箴言和礼仪推动了一个显著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事实上,最近中国人对哲学践行运动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貌似合理的原因便是: 哲学在中国总是使人联想到一些践行的价值。除了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儒家的哲学实践之外,佛教也进入中国,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盛行与转变为中国的哲学践行增添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我们将回顾当代东亚的哲学践行。
在古代希腊的许多值得注意的例子中,我们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形成的这个世系。苏格拉底自称是一个政治上的牛虻,他借助对话的方式,通过运用推理,“叮咬” 城邦“这匹马”及其公民,以提高其警觉性。苏格拉底最好的学生是柏拉图,后者进一步提炼了苏格拉底的方法,设想他的学园将不仅仅是利用哲学来理解纯形式,还利用哲学来帮助市民平衡他们的灵魂,由此实现并维持一个公平的政治城邦。作为柏拉图最好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仅为他学园招收的学生讲授哲学( 爱智慧) ,而且也向公众教授践行智慧( Phronesis) 。 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以及其他的学派分别在它们的创始者及后继者的带领下繁荣发展,并且所有这些人都投身于哲学践行的领域。
古罗马帝国也应值得一提,其中诞生了三位值得敬重的哲学践行者,他们都属于斯多葛传统: 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 、马可·奥勒留 ( Marcus Aurelius) 以及塞涅卡( Seneca)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勤勉地致力于应用箴言、践行美德。从一个像爱比克泰德这样的被释放的奴隶到一个像奥勒留这样的皇帝,再到一个像塞涅卡这样的作为尼禄皇帝( 在他变得残暴之前) 的导师与顾问,哲学践行的平等性与可移植性是显然的: 它同时跨越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类型,在任何情形下都富有成效。
(二) 新近时期
让我们快进到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启蒙运动以及现代时期,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再次发现众多的哲学践行者。尽管在立场和处事风格上有分歧,但是斯宾诺莎( Baruch Spinoza) 、马克思( Karl Marx) 、密尔( J.S.Mill) 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活跃而积极的哲学践行者。
在美国,我们也必须将杰弗逊( Thomas Jefferson) 考虑在内,因为他毕生都致力于在科学与政治( 包括他的原创《独立宣言》) 中延续启蒙事业。新英格兰唯心主义者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以及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是典型的哲学践行者。梭罗是“非暴力不 合作”的一个现代形式的创造者,这个形式在二十世纪赢得了全球性社会政治的支持,启发 了俄国的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印度的甘地 ( Mohandas Gandhi) 以及美国的马丁·路德· 金( Martin Luther King) 。梭罗自己对印度哲学相当了解并且深受其影响,这个例子证明思想的流行与传播可以超越地理与时间限制。
( 三) 二十世纪
到了二十世纪,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先驱在欧洲和美国已经播下当代运动的种子。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士( Willian James) 在他工作中的许多不同的方面采用了一个哲学践行者的立场。例如他的格言“种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 种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哲学践行者所提出的“赋权顾客” ( client- empowering) 的见解相一致。
哲学践行随即在欧洲面临一个关键时期,因为新弗里斯主义者尼尔森( Leonard Nelson) 提出了一个新的苏格拉底对话理论,他将这个理论设想为教育的基础性理论,并且试图将其 系统化。然而,尼尔森的倡议不敌分析哲学运动,该运动发起于维也纳学派并且后来沉迷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英美的分析哲学与欧洲的大陆哲学之间出现了分裂,后者最初立足于 德国的唯心主义与海德格尔哲学,后来又包括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尽管分析哲 学与大陆哲学在过去与现在一直有着不可调和的分歧,但是它们所肩负的使命却是一样的:将哲学与日常生活完全分离,并且使得哲学与非学院哲学家和哲学门外汉们日常所关心的东西完全不相关。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新的声音开始出现,人们呼吁哲学回归它的践行使命。阿德勒( Morti- mer Adler) 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呼声最强的一位,尽管对于这样一个使命要采取什么样 的具体形式,他并没有清晰的观点。同时在六十年代,格里姆斯( Pierre Grimes) 在加利福 尼亚开始开拓并且实践苏格拉底助产术,该助产术源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可以可靠地代替精神治疗。在七十年代,寇斯坦邦( Peter Koestenbaum) 、夏基( Paul Sharkey) 和罗素( J. Michael Russell) 在美国开始独立地践行各种哲学形式,并把这种哲学践行建设为一门对个人和组织进行专业咨询的学科。到了八十年代,赫许( Seymour Hersh) 和夏基( Paul Sharkey) 已经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呼吁沿着这个方向发动一场哲学“革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阿亨巴赫 ( Gerd Achenbach) 的哲学咨询作为一种践行在德国诞生,该践行与赫克曼( Gustav Heckmann) 以及其他人所发展的现行尼尔森式苏格拉底对话的践行是并行不悖但又各不相同的。德国与荷兰的哲学践行组织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过到了九十年代初,在西欧、以色列、斯堪的纳维亚、北美、南美以及南非都有活跃的践行者。
哲学践行的再现集中体现于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届哲学践行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ilosophical Practice,ICPP) 由拉哈夫( Ran Lahav) 和笔者于1994 年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组织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55位践行者聚集于此。我们开始明白,我们代表了在哲学上一个新生的国际性运动,这个运动有着巨大的潜力,并且在未来将会赢得大量支持。第二年,哲学咨询的首个学术论文集问世,由拉哈夫(Ran Lahav) 和蒂尔曼斯( Maria Tillmanns) 所编。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哲学践行的践行者和区域组织的数量激增,更多的顾客开始出现,哲学践行也得到全世界媒体的报道支持。 这个领域的流行性出版物和学术性作品在商业和学术市场出现,一方面吸引了顾客,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践行者。哲学践行国际会议每一年或 每两年召开一次: 1994年在温哥华,1996年荷兰雷斯登,1997年在纽约,1998年在德国科 隆,1999年在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