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介
“如果欲望在出现之时即被满足,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支配他们的生活,又该如何打发他们的时间呢?想象转换到乌托邦的场景之中。在这里,万事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到处都是美味的火鸡供你享用,有情人很快就能成为眷属,而且彼此相爱。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有些人还是会被烦死或上吊自杀,有些人会和别人打架并杀死对方,除了自然让他们承受的痛苦之外,他们还要为自己制造更多的痛苦。”——叔本华
“只有动物或神才能独自生活。”——尼采
“我之所以需要爱情,是为了补偿我在人群中所感之孤独。我要在陌生的人群中,与我隔绝的心中,找一个与我可以打破彼此之隔绝者。”——唐君毅
虽然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家庭、朋友、邻居和同事之间的联系——一部分满足了人类对社会联系的硬性需要,但这种需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爱的追寻中。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或想要一种持久的爱的联系,有些人就是在不断地寻求扩大他们的社会联系范围。但是,配偶关系通常是一种最为核心的成人联系。处于爱情中的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维护这种联系。许多现在不在爱情联系中的人也需要花同样多的精力寻找它。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那就应当尽量寻找正确的联系,以避免结束联系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中国哲学告诉我们,结束包含在开始当中;暴风雨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基督教和印度哲学告诉我们,种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从一开始就加倍小心维护者种潜在联系可以让婚姻更加牢固持久,从长远看,能确保双方获得相互满意的结果。无论这种联系的最终结果什么,其种子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种下。虽然伴随着新的联系的情感风暴并不能保证以后的道路一帆风顺,但是这种因果联系还会一如既往持续下去——所有的联系都有起伏——但你最终会从投入中获得最好的结果。
在高科技社会种寻找生活伴侣的难度要大于在原始村落里。在原始村落,至少每个人之间相互认识,选择配偶的范围相对较小。当然,这种联系不一定会产生快乐的结果,但是这种紧密联系的社会能够对那些没有结婚或者对婚姻不满的人有所帮助。现在,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但物物交换却成为这个社会的缺失,也损害和不同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支持网络。
交通进步和互联网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非常便捷,人们生活在“地球村”中。但人们进行电话或电脑交流时,无法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和紧密的社会联系。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很有先见之明地警告说,技术进步会造成精神的机械化,从而阻碍我们这些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这种机制在整个人类当中居于支配地位,并且人类并没有形成丰富和谐的多样性,而是追求一致性,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柏格森
在伯格塞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转向关注事物的运行方式,享受与世界或他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因此,人们会重新发现找寻能够分享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人的重要性。
一、道格的案例
道格主持了一个凌晨直播的广播脱口秀节目。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接受了夜班的工作特点,他觉得很满足。但他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却不那么开心:他渴望获得一次有意义的爱情联系。但是,不合适的工作时间让他很难遇到别人,更不用说与人约会了。他在工作中与人接触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广播站只有一名骨干人员在管理。当他结束工作之后准备放松一下的时候,所有人要么在吃早餐,要么赶着去上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晚有许多人——他的广播听众——与他交流。他有忠实的听众,他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收听他广播的有数百万人,这些人感觉认识他,因为他们把他的声音带回了家,也带到了车上。然而,他感觉好像一个也不认识。
道格只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技术对情感的疏远作用——他本身就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他的问题源自社会变为一个人工群落的整体趋势,这个群落是由淡薄的技术纽带联系在一起的,里面没有任何真实的社会构架。毫无疑问,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扩大了我们潜在联系的范围。但扩大的社交圈却让我们迷失在了无尽的选择和可能性当中。没有了过去施加的限制,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确定或评价潜在的合作伙伴。
极端点说,技术夺走了我们的真实社会,而这对我们人类的社会属性来说十分关键。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聊天群,人们在群中反复抱怨着现代生活的隔绝感——其成员在用虚拟而非真实的联系方式在试图突破这种隔绝感。但无论你境遇如何,你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暴风雨的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是你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对于道格来说,所有这些技术系统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却让他付出了具有讽刺性的代价:那就是孤独。在求助哲学咨询以前,道格已经就自己的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就“平静过程”的几个步骤而言,他已经过了问题、情感和分析这三个步骤。他确定了自己的问题:工作造成的时间安排错位,通过电话形成的社会联系比较脆弱,并且缺乏密切的联系。情感上,他知道自己的不开心来自他的隔绝感,还由于他对有意义的爱情的渴望没有获得满足。通过对这种情况的分析,道格觉得可能的选择都无法令其接受:要么辞职,要么一直保持单身。他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不想换工作。他不愿意以事业为代价换取与他人的联系,尽管这一联系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道格现在的情况是需要通过对话重新评估所遇到的问题,综合考虑所有的自省要素,以期找到最佳的哲学倾向:“平静过程”中的沉思阶段。古往今来,哲学家们都会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这是自省人生的本质。哲学咨询师帮助他的首先在于看有否合适的方式将其经历概念哈,以便他重新评估自己的情况。
道格认为,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让他无法获得渴望已久的爱情联系。他相信,这样的工作时间妨碍了他与其他人的相遇,更不用说约会了。我们怀疑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我们知道,事实上,有数百万工作时间正常的人也在寻找满意的爱情联系问题上遇到了类似的挫折。也一定还会有数百万工作时间各异的人并不缺少联系。这一观点不大但却鼓舞人心:除了夜班工作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道格的心病。道格在知道了还有其他人处于与他相同的情况之后,重新获得了找寻渴望的爱情联系的希望——他有了解决问题的新动力。科学家们将这种反思称为检查你的假定,并且这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工具。这在解决个人或哲学问题方面也同样有用。
为了进入沉思阶段,道格必须审视导致问题发生的各种原因。他真的需要在陌生人中寻找爱情吗?——他会不会忽视了认识的人?他是不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他选择的工作会不会只是部分地影响了联系?在他本人身上会不会存在其他原因——比如害羞——让他无法直面所遇到的人(这与电视广播当中不用面对听众的情况截然不同),或者即使遇到了也无法建立联系?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道格不能想当然。自省的生活开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你可能不会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一切。无论你发现了什么,即使暂时让你感到吃惊,但从长远来看,了解自己会对你有好处。你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动机,重塑信仰,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并找到更为持久的内心平静。
当你知道有多少人遇到与道格相同的问题时会感到吃惊:漂亮、聪明、诙谐、口齿伶俐、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在生活中却没有亲密的伴侣。在道格的情况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原因可能可以解释他所面临的情况。是不是命运在发挥作用?可能是这样的,但道格不喜欢完全受未知力量的支配。那么会不会是有关意志的问题?道格完全可以确定,如果他决定订购一个比萨饼,有人就会给他送来,而且比萨饼上肯定会有他最喜欢的配料——这些,他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了。找寻一个人会不会也这么容易?道格不这么认为。他的人生伴侣可比一张比萨饼要特殊的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找不到。会不会是道格觉得追求他确实想要的女性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或者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正确的?可能他的伴侣已经在向他走来,道格只是为来的较慢而烦躁不安。如果你认为送比萨饼的时间太长的话,就会打电话确认具体的送达时间。但如果真爱来得较晚,你又能打电话询问谁呢?你知道多久才是太久?
我们可以为道格介绍两个有关的哲学观点。首先是道教得观点。老子告诉我们,一方面非常想要某种东西,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得不到,这会对你的心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你在春天站在苹果树下,你会一个苹果也看不到。即使是摇树或者是爬树也得不到一个苹果。秋天时,你站在同一棵苹果树下,熟透的苹果会自己掉到你的手中。问题出在你在错误的时间试图获得想要得东西。不要心急,要选择更好的时机。在找人方面,你往往会在完全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遇到最佳的时机。停下寻找的脚步,你会找到。如果没有找到,你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寻找而遗憾。这是一种艺术,不找就是找。这听上去像是一种逻辑悖论,但道家并不为此烦恼,其中的道理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
其次是佛教的观点。佛陀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经历是过去生活中自己意志得体现——不是我们的希望、欲望或想象,而是我们的意志。从中可以看出,你现在的经历都是过去自己决定好得结果,也就是你过去的意志决定的。你可以通过你现在的意志来影响未来的经历。但这一过程并不是立即发生的,这需要时间。那么需要多长时间呢》你可以自己试着找到答案。有了正确的实践,你现在可以过上更加充实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你几乎什么都不缺。你获得意志决定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如果想要的东西太多,你还要摒弃一些。
“所有存在的现象都以精神作为其先导,以精神作为其最高领袖,并以精神构成的。”——佛陀
实际上,你的亲密伴侣是你精神的外显——就像你也是她的精神外显一样。你如果通过意志让她出现,她就会向你走来。
道格觉得这些观点非常有用,他因此不再为下班时许多社交场所关门而叹息。相反,他会问那个时候哪个社交场所是营业的。现在,他成为人气最旺的早餐店的常客。他一遍观察其他人,一边心想:“就像这样在吃早餐时,通过文明的方式遇见其他人不是更好吗?在这里,你可以实实在在地看见他们,听他们说什么。这在灯光昏暗、震耳欲聋的地下室迪斯科舞厅可是办不到的。”
既然道格已经知道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与他工作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那么他准备采取行动了。当然,还有许多寻找爱情的其他实际方法,比如参加业余爱好小组,张贴个人信息,详细说明特殊的工作时间问题。无论道格采取什么样的步骤,他必须避免哲学上的先入为主,因为这可能限制他的选择。
哲学咨询帮助道格通过了沉思阶段,此时,他准备为自己做点什么:采取步骤与他人相遇。他的哲学倾向已经由问题阶段(工作时间让我无法遇到其他人)发展到本质阶段(我是将工作时间用作无法遇见其他人的借口)。通过沉思,他的哲学倾向实现了根本的转变,他现在做好了踏上征程寻找爱情联系的准备。在这个本质阶段,他不再受问题所扰,而是愿意追随自己的心。
你可以用这种方式,用意志塑造自己的命运。你可能迷失在欲望的迷宫之中,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平静过程”得一个目的就是弄清你大脑中的思路,让你自己决定是否先要改变这一惯常思路。新时代的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有点过头,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都能实现。如果你想中彩票就能中彩票,那不是贻笑大方吗?你需要区分什么东西是你能够通过意识行为改变的——例如你倾向于遇见他人,那么你就准备好遇见他人——以及什么东西是你不能通过意识行为改变的——例如天气。
二、苏珊的故事
如果道格认识苏珊,他就会发现,苏珊的经历证明,即使遇到许多人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爱情联系。苏珊是一位大型金融公司的成功管理人员,她喜欢运动,极富魅力,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富有人士,就像豪车广告里的精英模范一样。她得社交生活十分充实,结交的朋友都十分出色,她从不缺少约会。尽管她在职业、经济和社交上都取得了成功,但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她想要置身于一种长期的爱情联系当中,想要和理想的伴侣一起生活并生下她们得孩子。在和她约会的所有人当中,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和她约会的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和她第二次约会,更不用说在她设想的家庭生活这,有人能与她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了。
到了苏珊这个年龄,找个人成家的想法一直困扰着她。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她参加过无数次的朋友婚礼。她的祖母最近和她说,她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以便有机会在最大的孙女——苏珊的婚礼上跳舞。寻找对象看上去是一件平常事,但苏珊却坚持要做完美主义者。她坚决表示,她想成家,但绝不会与低于她标准的人结婚——这就是她的标准。
苏珊和道格一样,都从反省自身的生活中受益。与道格不同的是,她分析和整合了她各个方面的问题,但还是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尽管她渴望获得爱情联系,但还是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苏珊和自己的哲学咨询师交谈之后,咨询师肯定了她对自己情况的评估。哲学实践能够带来的好处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本质,增强生活的勇气。
苏珊珍视美德,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咨询师鼓励苏珊坚持这一立场(因为当今社会,这一想法已经变得弥足珍贵),但同时要理解什么是现实。所有的联系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即使你遇到了一个极好的人,也不能确保完美的“幸福婚姻”。还有,人无法预先知道谁品德高尚。如果苏珊想要找这样一个人,她也得花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之后才能对其作出判断。这可不是几次约会就可以解决得问题。
苏珊和咨询师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苏珊要如何始终如一地追寻真爱,寻找合适的伴侣,同时又不再备选人有机会证明他们自己之前与他们切断联系。苏珊慢慢开始和候选人之间开展一种联系,并想法让这种联系的基础更为稳固持久,至少可以发现终止联系的合理理由。苏珊和潜在伴侣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开诚布公了。现代社会,人们如此放纵,以至于在某些方面缺乏约束,包括联系。一切都是那么快节奏,一切都是那么冲动。无论如何,速度过快都是会损害爱情联系的过程的。
苏珊在美德方面所持有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类似,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指快乐、消遣或娱乐。他认为这些都是短暂的,不能持久,而且来自于自我之外,而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内在。他将这种幸福称为“性格的美德”,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幸福源自一些古典的美德,比如智慧、懂节制、有勇气和正义。苏珊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满足感能激发你内心的潜能。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实践这些美德就意味着要采取一种折中得办法。如果苏珊将她的问题告诉亚里士多德,那么他会让苏珊不要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但另一方面还要确保这些原则不是太过极端。
“如果幸福是由高尚的行为构成的,那么它本身必然是最高尚的行为。换句话说,幸福是我们得自然界这最美丽的部分。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幸福和人的思想力成正比,一个人的思想力越强,就会越幸福。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源自他思想的力量,因为思想本身就是高尚的。因此,幸福一定是一种形式的沉思。”——亚里士多德
苏珊也赞同斯多葛学派的观点。尽管斯多葛学派提出的普遍观点是让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咬紧牙关——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用“哲学”方式处理问题。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只珍视那些别人无法夺走的东西。他们只在美德这类事物中发现了值得珍视的东西。对斯多葛学派的学者来说,你的目标应该是保持对自己得控制力。如果你珍视会被别人夺走的东西,那么你就是将自己置于某种任何人都可能夺走的控制力之下。想想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斯多葛学派处世态度的人来说,一个偷车贼能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如果车子被盗了,我们在情感上遭受的痛苦是无法估计的,我们的内心一定会天崩地裂。街上到处都是车子,但人类的美德却很珍贵。苏珊正确地评估了她得标准和期待,斯多葛学派的学者会祝福她,让她顶住压力,不要降低标准。
“在大自然中,我们不需要任何东西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幸福。外部事务微不足道……人们认为最好的事物往往存在于其他人的权力范围之外。”——塞涅卡
苏珊也相信宿命论,因此她一定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相信人有命运。苏珊也认为命运在任何联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她确实想知道她对这种情况有多大的掌控力。她能够找到想要的爱情并让它融入到自己得生活吗?或者这是不是命运决定的问题》由于所有这些都是哲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她无法获得结论性的答案。找寻答案的唯一办法就是亲身经历——当然,即使这样,也可能找不到。哲学理论不像数学定理那样得到证明。由于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答案,那么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你认为答案会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承认人类的自由意志在不受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能够影响历史事件,就如同在历史上天文学承认自由力量可以移动天体一样。”——托尔斯泰
这可以归结为苏珊在等待她脑中所想的或折中得联系。如果她决定一直要等到找到符合她高标准的人为止,那么她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才能找到——或者永远找不到。她无法控制等待的期限。只有她自己才能决定在不让步的情况下到底还要等多久,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决定到底要作出多大的让步。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虽然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两端,但两人都相信,美德和罪恶一样,它们都是一种习惯。美德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恰恰相反,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条件,但我们还是要为自己形成的习惯担负相应的责任。苏珊为守住这份美德而骄傲,也期待她得人生另一半能够和她一起为相同的目标而奋斗。心理学家会将她的完美主义看作一种缺陷,或者是对更深层次情感的掩饰。而哲学家会对她的美德观进行更为仔细的研究,研究他是如何用这种美德观评价他人的。现在,苏珊有理由相信,坚持她的高标准可以让她踏上实现目标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反映当中看清自己,因此,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哲学实践的一个目标也是要看清自己。为了自己能过上充实的生活,人应该和其他人发生联系,这是我们寻找联系的潜在动力,以及找到之后需要维护联系的原因。
(本文选摘自《哲学是一剂良药:用思想大师的智慧开解日常生活的难题》,娄·马里诺夫 著,黄亮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