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介
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
摘 要:这篇论文将论及西方哲学的一种被称为“哲学践行”的新趋势: 描述这种新趋势的起源、表现形式、内容和意义,探索学院哲学与哲学家之间的关系。本论文能够使读者对西方哲学中的这种新趋势和其主要特征,尤其是苏格拉底方法和哲学咨询,有大致的理解。
关键词:哲学践行; 苏格拉底方法; 哲学咨询
作者简介: 彼得·哈特劳( Peter Harteloh) 博士,荷兰人,哲学家与哲学践行家。哈特劳博士受过职业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咨询和苏格拉底团体对话方面的训练,自2007年开始,以哲学践行者的身份在荷兰鹿特丹工作,并在荷兰创办了伊拉斯姆斯哲学践行研究所( Erasmus Institute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 。哈特劳博士曾担任荷兰哲学践行学会的秘书和主席。他活跃在国际哲学践行领域,曾到包括中国的多个国家进行哲学践行方面的培训或讲学。
——“没有哲学的生活是空洞的,但没有生活的哲学也是空洞的”。
一、导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向你们论述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趋势——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 ,及这个新趋势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苏格拉底方法。我们将会讨论这个新趋势的起源和它的不同形式和意义,并且探究该类哲学家与学院哲学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是西方哲学中这种新趋势的基石。“哲学践行”是起源于20 世纪对学院派哲学太过于理论化和脱 离日常生活问题和主题的批判的运动。它是一种再次用生活方式来定义哲学的尝试,就像以 前在古希腊一样。哲学家开始在私人践行中对个体进行咨询,在学校、公司甚至酒吧里对中等规模的小组进行咨询。苏格拉底方法就是这种运动的工具。
二、苏格拉底方法
德国哲学家伦纳德·尼尔森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创造者。“苏格拉底方法”是他在1922年描述他的哲学进路的一个讲座的题目。他对学院哲学的批判是鲜明的,其批判方式很有趣: “如果这里我们想要讨论作为哲学概念的物质的意义,我们极有可能陷入无望的争论,怀疑论者很有可能在这场争论中很快获得胜利。但是如果在我们争论的结尾,某一个怀疑论者找不到他之前挂在门旁边的他的外套了,他不大可能会根据这件事情完全证实了他对于物质的持久永恒性的哲学怀疑就甘于他的外套的不幸丢失。像任何其他寻找一件丢失了的物品的人一样,这个怀疑论者在他的激发他搜索的判断中假定了没有东西可以凭空消失这条普遍真理。 因此,他在没有意识到与他的学说的不一致之处的情况下运用了物质的持久永恒性这条形而上学原则。” ( Nelson,1922) 这个案例清晰地显示了将哲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尼尔森 发展了苏格拉底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苏格拉底方法作为工具首先被用来通过提高工人的批 判性思维来解放工人。如今,它被用于公司、学校、市政当局、大学,甚至酒吧,来讨论诸如生活方式、环境和政治此类的话题。
伦纳德·尼尔森在其 1922 年为哥廷根教育学学会举办的著名讲座中对苏格拉底方法给出了概述。他将苏格拉底方法定义如下 : “苏格拉底方法不是讲授哲学的艺术,而是讲授如何做哲学的艺术; 也不是关于讲授哲学家的艺术,而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的艺术。” ( Nelson, 1922) 有三样事情必须注意:(1) 这个想法首先产生于一个将哲学家训练成哲学教师的过程中 (教育的目的) ;(2) 这种方法(被认为) 是一种艺术,“我因而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困惑之中,就像一个小提琴家,当被问及他是如何演奏小提琴时,他能够演示自己的艺术但却不能用抽象的词项来解释他的技巧” (本质上是践行的) ; (3) 哲学被定义为一种活动、行动,“因此,做哲学简单地就是将这些理性真理与我们的智力区分开来,并且以普遍判断来表达他们”。这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的东西。但是,“只有当我们从把理性真理运用于我们的判断开始,然后亲自回归到经验判断的前提时,并且在这些前提之中发现我们自己的预设,我们才能理解这些理性真理” (应用的和亲为的) 。
苏格拉底方法旨在理解,不是通过生产知识,而是通过发展一种哲学态度。对苏格拉底方法的需要可以由哲学自身的本质来解释。“哲学不是建立在自明真理之上。相反,它的原则通常是含糊、不确定和争议的焦点”。因此我们应该质疑这些原则并且持续不断地质疑它们。否则我们就停止了做哲学。哲学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态度的发展也是哲学的一部分。
伦纳德·尼尔森认为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 通过对“一般地获得知识的可能性的条件”进行批判性探究而成为苏格拉底方法的真正发现者( “纯粹理性批判”导论,1787) 。尼尔森追随康德,对践行的问题和主题进行批判性的探究。如,当我们研究“友谊”,就会研究谈论友谊和思考友谊时所用的原则。尼尔森认为,苏格拉底的“无知”的态度是在践行中进行康德式探究的前提。它增强了对概念的一种开放的、好奇的、批判性的质疑,使我们免于教条主义。所以这种方法以苏格拉底的名字命名。尼尔森创立了政治与哲学协会,由古斯塔夫·赫克曼长期担任主席。在协会中这个原则已经发展成为正式的在学校、公司被使用的苏格拉底团体对话方法。它在尝试 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放工人的努力中促进了一 种让哲学走出大学的运动,并且为哲学的社会功用作出了贡献。
苏格拉底方法从字面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方法。它不是什么烤鸡蛋的方法,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固定结果的一系列的步骤。 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话的原则。“苏格拉底质疑、询问并且反复询问他的同胞,并不是以导师的身份向其传达一种新的真理,而只是指出可能找到真理的途径” ( Plato,1913) 。事实上尼尔森已开始像这样对当代(即20世纪) 哲学的意义进行批判性的研究。他将用苏格拉底方法分析的结果总结如下:
1.质疑是为了揭露无知(苏格拉底态度) ;
2.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苏格拉底) ;
3.从实例推理到普遍预设(回归性的抽象) ;
4.对概念的有计划的研究(苏格拉底) ;
5.研究概念的定义等等(苏格拉底和康德) ;
6.让学生/人民做哲学,也就是说独立的思考,并且由于哲学就是思考,所以苏格拉底方法就是教授哲学的唯一方法。
苏格拉底的团体对话。苏格拉底方法首先被用于团体会议,如研究自由、公平和幸福的团体。他们的(结构性的) 对话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方法。传统形式的苏格拉底对话持续好几天至一周。有8 至10 个参与者。首先,对话的主题已经选好。它必须是一般性的、哲学性的, 并且非情绪化的主题。它可以被表述成一个问题,例如:责任的界限是什么? 妇女的自由是什 么? 和平是什么? 重要的是参与对话者是通过将主题与私人经验相联系这样的方式来达到关于主题的一致意见。( 例如: 当参与对话者没有孩子时,儿童教育问题是不能进行讨论的) 其次,每个参与者都会被要求准备一个例子。 而这个例子必须是私人性质的、包含来自(过 去) 经验具体情况的、被参与者牢记的并且具有足够情感距离的经验,这样参与者才能在一 组陌生人当中谈论它。在所有给出的例子中,参与对话者选择最适合主题的例子。例如,当 谈论友谊时,参与者给出他们所经历的友谊的实例。一些参与者会谈起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愉 快的一天; 另一些则会提起在需要帮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慷慨的帮助,等等。经讨论组成员 选择的最适合主题的例子现在被详细地写出,成员们详尽询问各种细节,因为他们想要得到 一个在描述上非常清晰的例子。判断须被排除。细节必须是描述性的,非假设性的。这个描述的每一个陈述都被编号。当小组对该描述满意后,这个例子就会作为一个事实,从该事实 归纳出原则。首先参与者被要求明确案例中的概念,如哪些陈述对于该例子成为友谊的实例 是必须的? 并且当讨论组对这个陈述一致同意时,他们就会被要求将这个结论也运用到其他 的例子当中去,并且根据其本身是否适合进行调整。
20 世纪80 年代的人也见证了苏格拉底方法在荷兰的崛起。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雷 尔·范·德·莱乌( Karel van der Leeuw ) 在德国研究苏格拉底对话,并且将之引到哲学家的研究生教育中来。乔斯·凯塞尔斯( Jos Kessels) 和彼得·莫斯泰特( Pieter Mostert) 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市场,并且经过细微修正,使之在公司和政府机构很受欢迎。他们缩短了会议的时间,所以通过会前准备和投票而不是一致同意作为采取下一步骤的标准来加快会议的进程。会议在半天时间里就完成了。对话的主题是事先选择好的并且固定不变的。会议的目的并不在于回归抽象,如寻找普遍的预设,而是在于参与者自我反省的经验。例如,当“合作”是谈话的主题,会议的效果就是参与者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彼此合作着考察这个主题。达到并且指出这些反思的时刻是一种促进这种苏格拉底团体会议的艺术。荷兰人的这种方法激励了全欧洲的公司对苏格拉底对话的使用。德国人仍然按照其最原始的形式来练习这种对话。
一个激进的质疑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动力。 这种质疑的方法是受早期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的启迪,如《拉凯斯篇》和《游叙弗伦篇》。 激进的质疑向每个定义、概念(勇气和美德) 努力挑战,最后得到一个“难题” : 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也就是心灵的一种反思状态。起点是那个“是什么” ( what-is) 问题,不断地重复再重复,直至得到那个难题。哲学问题——X 是什么( what is X) ——事实上包含了“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并不是指关于事实的知识。这 种“不知道”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显明的东西质疑之源,是对教条知识的远离,是批判性思维的推动力。这种“无知”开启了一种用新方式看待问题的可能性。也许一些人正苦于提 出或坚持处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错误) 问题,如确定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一种出路。它带领我们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旨在最后得到一个哲学问题。哲 学问题就像禅之谜(公案) 。禅之谜不是要被解决的。它的作用是训练生活中的一种沉思态 度。我们也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哲学问题。哲学问题不是那种需要被回答的问题。它的作用 是训练生活中的哲学态度。
苏格拉底对话的原则。自反性(反省) 是这种态度的本质。我们可以重温伦纳德·尼尔森的如下表述 : “作为苏格拉底和其伟大后继者柏拉图的忠实追随者,我发现很难为我接受你的关于苏格拉底方法的演讲邀请作辩护。你知道苏格拉底方法是一种教授哲学的方法。但是哲学不同于其他教导性的学科。用柏拉图的原话说:哲学并不像其他研究,它根本不承认言语表述; 而是作为一种对自身不断反省与交流的结果,它就像由跳跃的火花点燃的光是在心灵间突然产生的,并且继而也滋养着自己。” ( Nelson,1922) 尼尔森这里提及柏拉图是为他的方法做辩护,因为柏拉图将哲学定义为“不断地将一个主题应用于自身对自身”。这就被称为自返性(反省) 。我们可以将其刻画成一个圆圈或者更像是一个螺旋,因为我认为它应该表达一种持续的流,一种在时间的过程和一种发展。
这种(永不停止) 的循环刻画了一种过程: 一系列的质疑引向答案(是或者否) ,然后解释这个答案,再理解这个解释; 再次质疑这个理解,等等。通过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我们便达到一种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意识水平。它不是一种联结思想的联想的或者逻辑的方法。思想现在是不同阶段的一部分,是由时间中的过程而概念地联结起来的。这种过程可以被称为批判性思维。对这种循环有意识的应用是一个行动、一种践行。苏格拉底方法促进了这种践行。 这种循环过程在苏格拉底方法中被运用,在团体会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苏格拉底方法给哲学家的角色带来了改变。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的哲学家的角色模型。他被刻画成一个圣人,一个研究思维的原则、制定行为的道德规范、传播深奥知识的大学老师。苏格拉底在哲学践行方面是哲学家的典范。在苏格拉底对话中,哲学家是对话的促进者。他热情地参与到与人们的争辩中(而不是学术体验) ;他惊讶又好奇,像苏格拉底一样好奇 ( “极端好奇”) ,犹豫,以幽默的方式提出问题,具有创造性,并且富于创造。根据尼尔森的践行哲学就像演奏一首音乐的观点,以上这些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特征。虽然如此,我认为自返性(反省) 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一种反思的态度是在研究哲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文本训练而来的。在哲学践行中,哲学家通过与其他人对话展现了这种态度。他的行为是建立在哲学之上的。
哲学家的形象——就像左侧我国(荷兰) 画家伦布朗所展示的那样——理解、解释、教授 课本,(在大学) 过着离群的生活,在多年的学习之后只有一小群学生才能接近他,但是这样的哲学家形象由于苏格拉底方法的引入而改变了。哲学家再一次进入了世俗生活,就像苏格 拉底一样——如右侧图上的这位女士,她正在研究文字起源——不再是阅读课本。哲学家在那是带着这样一个目的来理解人的: 做哲学是为了赋予个人生活以意义。通过这么做,践行的哲学家遵循了一个古老的传统: 通过对话和批判性思维来追求智慧和真理。
哲学如今鲜活了起来,或者可以引用哲学践行创始人之一皮埃尔· 阿多特( Pierre Hadot) 的话,“但是哲学本身,也就是说哲学化的生活模式不再是分离的部分,而是一种由活的逻辑、活的物理和活的伦理构成的独特行动。”我想这就是苏格拉底对话中所发生的。
总之,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思维和思考的过程。这个对话有一个重点、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问题、时间上的一个过程(几天或几周) 、一个作为其结果(思想) 的概念性的表达。 它使一种哲学的经验成为可能。
三、哲学咨询
在哲学咨询中也会用到苏格拉底方法。不同咨询情况会要求变化的苏格拉底方法和不同的能力。但是案例的使用、对质疑的关注和做哲学的目的也都是构成哲学咨询的基石。苏格拉底的团体对话和个体的哲学咨询都能被视为哲学践行的不同形式,就像哲学咖啡馆、儿童哲 学或者哲学辅导都是哲学践行的不同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哲学践行在方法上都有一致之 处,即是苏格拉底方法。
哲学咨询是一种在哲学家与不必然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们之间进行的关于工作中问题、关于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问题的一对一的谈话。尽管美国的心理学家,如赛蒙·荷西 ( 《咨询哲学家》,1980) 和艾略特·科恩(《哲学咨询师》,1988) ,开始将哲学用作(临床) 心理学的越来越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本质的替代物,卡尔·罗格斯( Carl Rogers) 称他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为“哲学” ( a philosophy) ,但是由德国哲学家格尔德·阿亨巴赫 1981 年在德国科龙附近的贝尔吉施·格莱德巴赫首先明确地 开始了私人咨询形式的哲学践行。
格尔德·阿亨巴赫将哲学践行看成心理治疗的一种替代物。他拒绝方法并认为就这点而言哲学践行与哲学是一样的。他的践行旨在深刻的理解。他重视哲学家的作用。“哲学家就是哲学践行”是阿亨巴赫的众多名言之一。他建立了哲学践行的国际协会 ( “Die 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ür Philosophische Praxis”,IGPP) ,并且也是哲学家们成为一个哲学践行者 的榜样。
在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哲学咨询与心理学或治疗还是很相近。罗·马利诺夫( Lou Marinoff ) 在他的书《柏拉图灵丹》 ( 1999) 当中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榜样。他重新定义了治疗这个概念并且提议将哲学咨询作为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一种替代。不同于阿亨巴赫,他提供了一种称为 PEACE 的方法。PEACE 是首字母缩略词,代表的是确定问题( P) 、探索情绪( E) 、分析( A) 、对分析结果的沉思( C) 以及( 最终达 到内在的平和与自足) 平衡( E) 。这种方法看 起来像一个医学或者说心理学中的疗法。但是 它在内容上是不同的。将一个人的话用哲学术 语表达出来似乎是其工作模式。哲学通过符合个人问题的例子被解释。就像薄伽梵歌、佛教 或者易经提供暗喻( 隐喻) 来解释与说明个人生活中的情况。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改变一个观点似乎就是咨询的结果,而从旨在改变这个目标来看哲学咨询也类似于一个治疗。
时至今日,哲学咨询包含着许多不同的风格和哲学传统(分析性的、存在主义的、现象学的) 。这种欧洲大陆的哲学践行(阿亨巴赫、摩恩斯坦、林赛斯) ,其目的更多地在于深刻的理解,现象学的方法是其特征;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哲学践行(拉伯、拉哈夫、马利诺夫、利本) 在本质上更加功利主义,其目标在于实证的效果。法国哲学家奥斯卡·博列尼菲尔( Oscar Brenifier) 是一个在集体对话和私人咨询中 (激进的) 苏格拉底践行的杰出代表。
哲学咨询的原则。从1981 年哲学咨询诞生时起,它就面临着将其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 和宗教建议区分开来的挑战。有几条区分的线索。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哲学咨询意味着对生活中的问题和主题做哲学。而哲学咨询的重点并不在于问题(应避免字词) ,而是主题。这种做哲学与那种有固定方法的观念是相对的,因为这种固定方法的使用会让顾客成为一个标 准的产品,或者成为运用那种固定办法的标准的结果。在基于证据的心理治疗形式中,一个 基本的观点被用于一个独特的个体。为了达到或者重复这种效果,个人的性格特征是被忽略 的。独特的个人会被按照一个标准的个体来复制。而哲学咨询的目标是可靠性的,所以赞成 这样地做哲学而方法被拒斥了。这就意味着要确定顾客思维或思想中的哲学主题并将哲学原 则和推理方法运用于咨询的过程当中。在咨询过程中必须确认哲学的内容: 客户言辞中的和 哲学家的方法之中的。哲学咨询的目的可以是真理、存在(being) 、事件(doing) 、拥有(having) 、自由和美等等。这种哲学内容必须被转化成适合顾客的情况(教育背景) ,解释成一个故事:一个传达意义的隐喻。我认为这种隐喻 是哲学咨询的最受赏识的结果。除了形式和内 容的差异外,在哲学咨询当中哲学家的角色也 不同于心理学家或者教练等等。在哲学思考中 哲学家与他的顾客是平等的,都热爱智慧。哲 学家就像苏格拉底曾经做的一样,通过成为一 个践行未知的促进者来创造出做哲学的氛围和环境。一个精神治疗医师必须要知道一些东西 ( something) ,否则就不会有顾客。然而,在哲 学践行中哲学家可以为了与顾客一起做哲学而培养这种无知。
四、哲学践行的意义
为了理解哲学践行更深层次的意义,我认为托马斯·库恩观点是恰当的。特别是“范式” (字面意思是“实例” ) 这个概念可以被用来理解这种新哲学的意义,就像库恩用这个概念来理解科学的意义。哲学践行原本就是通向做哲学、让哲学进入践行领域、使人成为哲学家的一个方式的实例。哲学践行源于 20 世纪对学院哲学或精神治疗的批判。怀着对社会功用的追求,哲学家们开始了旨在个人和苏格拉底团体会议的咨询。案例对于哲学践行是至关重要的。如苏格拉底对话中进行反省的例子、在咨询中的用于反省的来自日常生活之中的例子和最后体现了哲学生活方式的例子。从字面意义来说,我们是在跟案例、范式打交道,用它们来传达深刻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哲学践行是在西方哲学中一种新兴的范式。如今,它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范式的特点,一个理论、哲学践行中公认的榜样( 如尼尔森、阿亨巴赫、马利诺夫或 者布列尼菲尔) 、专业的组织(如IGPP) 、发表哲学践行方面论文的期刊、会议(如 ICPP) 和训 练等等。
在我看来,这种新的范式的意义存在于哲 学的自我完善当中。哲学践行提出理论哲学 ( 逻辑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或者人) 应该从理论上给出回答的议题和问题。这些回答 和理论通过践行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或社 会哲学) 被诠释和转化成践行。这种哲学践行 践行着这种践行,又质疑这种践行,等等。这种过程不断重复。这种通过哲学践行的哲学完善(又) 将哲学变成一种循环,并且遵守了如智慧之轮所显示的、关于智慧的循环本质的、一种非常古老的理念。智慧不会像教条的、固定的知识的汇编一样被拥有。实在的流动性要求对现有观点进行不断变化的、批判性的研究。它还要求一种特殊的态度。智慧是需要去热爱(追求) 的。而热爱(追求) 是一种渴望的状态,是 对被爱东西的理想画面的一种沉思,并且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它必须与被爱的智慧所代表的流动的现实相一致。所以,爱是一种过程。而且,它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对智慧的(理性的) 爱,我们称之为“哲学”。所以,我认为将哲学践行刻画成类似于智慧之轮的循环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Achenbach,G.B.( 2001) Lebensknnerschaft ( Verlag Herder GmbH & Co.KG) .
Achenbach,G.B.( 2005) Grundzüge eines Curriculums für die Philosophische Praxis (Reutlingen,IGPP) .
Brenifier,O. ( 2006) Nice or not - nice, that is the Question ( www. brenifier. com) .
Hadot,P.( 2002a) 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 ( Paris,Albin Michel) .
Hadot,P.( 2002b) Exercices Spirituel et Philosophie Antique ( Editions Albin Michel) .
Harteloh,P.P.M.( 2012) The Socratic attitude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Chuncheon: XIth ICPP ( proceedings) .
Harteloh,P.P. M. & T. Mochizuki ( 2010) Thinking in the city. City walks as philosophical practice.Kyoto.
Harteloh,P.P.M ( 2010) 20 Years Dutch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 towards a community of philoso
ph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15: 545.
Harteloh,P.P.M.( 2010) On the competence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ors.Practical Philosophy 10: 36 -48.
Kuhn,T.S. (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arinoff,L.( 1999) No Prozac,but Plato (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Nelson.L. ( 1922) The Socratic Method ( translated by T. K. Brown,Dover Publications,1965) .
(注:本文原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